积累成语的好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积累成语的三种方法
一、根据成语所涉及的事物进行分类
例如:(一)关于动物的成语: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鸡犬不宁、兔死狐悲、狼狈为奸、鸦雀无声等;(二)关于人体的成语:手忙脚乱、耳目一新、眼疾手快、掌上明珠、足不出户、腰缠万贯等;(三)关于方位的成语:前仆后继、左顾右盼、上行下效、声东击西、里应外合、南辕北辙等;(四)关于数字的成语,颠三倒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拿九稳、千丝万缕、千方百计等。
二、根据应用范围分类
对于那些带有描写意味的成语,可以按照它们所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例如:(一)描写表情神态的成语: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怒气冲冲、嬉皮笑脸、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等;(二)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情不自禁、心花怒放、惴惴不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思绪万千等;(三)描写风景的成语: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花好月圆、争奇斗艳等;(四)描写天气的成语: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天高气爽等。
三、根据相同的字分类
有些成语含有相同的字,例如:(一)带“心”字的成语:心惊肉跳、心有余悸、苦口婆心、口是心非、心心相印等;(二)带“不”字的成语:不欢而散、不折不扣、不约而同、不翼而飞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21
积累成语的方法
积累成语,要引导学生注意方法,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盲目积累,也到不到效果。高考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如下几点,能为我们积累成语提供方向,很值得老师和学生注意:

1、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例1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雨后春笋”“有口皆碑”等。

2、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2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3、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3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淋漓尽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光怪陆离”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如: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4、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4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5、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例如:
例5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 “蓬荜生辉”。

6、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考生的错误判断。如:
  例6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7、不合情理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7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例8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例7中的“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7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么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而例8中的“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

  以上七点,是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随着命题的日臻成熟,也许还会有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但学生只要平时多读多悟,克服使用成语时的诸多毛病,明了命题的“迷惑”角度,就一定能提高自身抗干扰能力。
第2个回答  2013-02-07
1.和实际的生活想联系,会好记一些
2.多读,多背,多抄
3.看成语大全\成语故事
4.分类记忆
5、与同学交流课外学习的常用成语,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学以致用。
6、做一些喜闻乐见的成语练习,在练习中增强兴趣,如:成语竞猜、成语接龙、成语对联等游戏性练习。
7、在假期每天有意识地强记20个左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