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这么忠心

萧何一开始的官比刘邦还大 但一直对他这么拥护 死心塌地 请问有哪位比较了解这段历史的可以解答吗?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太史公还总结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能够跟闳夭、散宜生等人争辉比美了。
  萧何是汉代的首任丞相,是顶级秘书,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是封建时代的顶级领导,也是我国历史上对功臣大开杀戒的第一人: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的七年内,刘邦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汉初三杰”中,张良在抑郁中病死,韩信在忧愤被杀,临死前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巳定,我因当烹”的惊天话语。众多的属僚中只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不仅论功行赏时刘邦让他坐了头把交椅,死后还“谥为文终侯”,更是泽被子孙若干年,“功臣莫得比焉”(《史记·萧相国世家》)。俗语道“伴君如伴虎”,以刘邦多疑、无赖且残暴的性格,萧何是如何幸免于难呢?主辅二人的关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以为萧刘关系不仅有特别之处,而且还分为两个阶段。
  主弱辅强——奇异与追随
  萧刘二人特别的关系源远流长,起自刘邦做沛公起义之前的青壮年时代。这不仅因为二人同为沛县老乡,(我们知道汉代的开国功臣中刘邦的同乡并不少,比如樊哙、曹参等人)更主要的是萧何对刘邦情有独钟。那时,刘邦只是一个小混混,人到壮年才熬上了相当于今天乡长的泗水亭长,而萧何则是沛县精通法律的“主吏掾”,(郡县长官的属吏,主管人事考绩,记录吏员的功过。)是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论社会地位,萧高刘低,论经济实力,萧强刘弱,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萧何对刘邦从来不低看,反而超乎寻常的另眼相待,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我以为在于刘邦身上散发的浓烈的“奇异”气息。《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很多“奇异”之处:第一出生奇异。刘邦未出生之前,其母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其母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第二相貌奇异。吕公(刘邦后来的岳父)擅长给人看相,第一次见到刘邦时,便“奇其貌”,也因为看重这幅长相,即刻决定把女儿嫁给刘邦。到底啥长相呢?“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即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第三经历奇异。刘邦斩白蛇起义,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此外还有,比如刘邦他喜欢喝酒,常常去某酒肆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店主人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而且他每次来店中畅饮时,酒的销量就会激增;最奇异的是“东南有天子气”的传言,这可不是某个普通人的信口开河,而是当时皇帝嬴政经常说的话,嬴政害怕天有二日,便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刘邦呢,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躲避在芒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他的妻子吕雉因为担心刘邦的安危,便去寻找刘邦,每次都能找到他,据吕雉说刘邦居所的上空有云气,所以能准确知道他在哪里,看来这团“云气”,应该是今天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的鼻祖了。
  刘邦身上的种种“奇异”现象,使他这个社会形象不佳的小乡民笼罩着某种神秘色彩。不过,刘邦虽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却是个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的人,天生一种不同凡响领袖气质,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推测,青壮年时期的刘邦在当地知名度很高。刘邦身上的这些“奇异”现象,其真假我们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对于今人来说,会觉得是无稽之谈是附会迷信,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应该会深信不疑。那么同乡萧何对于这些“奇异”之处不可能不知道,既然知道了就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我甚至以为这种影响里包含某种程度的敬畏,这种敬畏贯穿了萧何的一生,从刘邦身为布衣到贵为天子不曾减色。再加上萧何无与伦比的识人慧眼,认定刘邦绝非平庸之辈,对他另眼相待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一厚爱有加。《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刘邦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按当时官场的规矩,同事要送钱表示慰劳,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据专家估计,当时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3枚秦半两就足以买一斗米。这样看来,多送两枚钱,已是极重的人情。第二执着追随。既然看好了刘邦,萧何便执着追随。《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秦朝的一个御史(“御史”,官名,掌管弹劾纠察。)来到泗水郡监察郡政,与从事史(吏员名。秦汉时郡级政权机构设置从事史,主管文书,并察举非法。)一起处理公务,萧何作为“主吏掾”,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总能把事情办得很妥当,深得御史赏识,因此,在同行考核中列为第一,被委任为泗水郡的卒史,并想向秦朝廷打报告征调萧何。萧何啥态度?坚决辞谢!也就是说,萧何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御史看中,将他从县城提拔到了省城,同时还准备推荐到首都咸阳任职。常人眼中天大的好事啊,为何不去高就呢?萧何脑子进水了吗?我的理解:一方面是萧何对秦朝政权的不满,另一方面是他心中只有刘邦,认定刘邦非池中之物,乃真龙天子,是可以追随一生的,所以才会力拒,宁可吃刘邦家的菜团子,也决不要赢政家的肉丸子。因此,陈胜起事后,公元前二○九年,萧何与沛县其它官吏和百姓一直拥戴刘邦成了沛县义军的首领,并作为刘邦的辅佐官全身心帮助他,追随着他铲除暴秦、抗争项羽、定鼎长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这个时期,萧刘二人的关系还构不成秘书和领导的关系,但为以后形成良好的主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萧何此时的单向付出,日后刘邦都有回报,所以尽管萧何的做法有点押宝的性质,却也显示了其绝顶聪明之处:他选择了刘邦便选择了“潜力股”选择了朝阳,放弃嬴政便放弃了“垃圾股”放弃了夕阳。
  主强辅弱——忠心与疑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这个“潜力股”在升值,从微不足道的义军首领到汉王再到大汉皇帝,而萧何则以大管家、后勤总长、相国的身份辅助着刘邦,萧刘二人的关系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主强辅弱。但是,无论关系如何变化,萧何对刘邦的忠诚之心依旧,如某歌词所唱“我的眼里只有你”,是刘邦众多追随者中最无私心的人,他的忠心表现在做事都是基于对刘氏利益的考虑:首先谋大业收藏档案。前206年,刘邦率军打进关中占领秦宫后,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此举为刘邦日后了解国情,比如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等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是萧何远胜他人一筹的地方,其忠心与远见无人能比,是萧何为刘邦立下的第一大功。其次为社稷举荐人才。最著名的莫过于萧何月下追韩信了。楚汉战争初期,韩信因为不被刘邦重用就开小车溜号了,萧何来不及向刘邦细说,就去追韩信。当萧何气喘吁吁把韩信追回来后,刘邦骂道:“那么多逃亡的将领不追,为何单独只追韩信?”萧何回答道:“如果大王只想守住汉中,不图天下,则可以不用韩信。如若大王必欲图天下,则韩信是必不可少的大将。”正是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月下狂追,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连刘邦也不得不赞叹“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就是萧何。后来韩信见疑于刘邦,萧何又助吕后计杀韩信,因此才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不难看出,萧何对韩信追也好杀也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刘氏基业。萧何举荐人才的另一个例子就是曹参。汉惠帝继位后,萧何年高多病,孝惠帝亲自去探望,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正是由于萧何的力荐,曹参当上了第二任相国。曹参与萧何原为沛县同事,萧何作了西汉相国后他们的关系便疏远不和了,萧何能够摒弃个人恩怨的博大胸襟,无疑来源于对刘氏社稷的长远考虑。曹参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史称“萧规曹随”,是一段历史成为佳话。此后便有了“文景之治”,直至汉武帝的宏图伟业,这其中能说没有萧何的一份功劳?
  尽管萧何对刘邦一心一意,但是刘邦天性多疑,即使对萧何也不是绝对放心,多次试探。比如,刘邦做了汉王后不久,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刘邦则带兵东出,平定三秦,并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开始互通有无,但是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时,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又比如,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统率军队平叛,战事还没有结束,就听到了淮阴侯被杀的消息,于是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去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也起了疑心。设置卫队来保护您,这不是宠信您的表示。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再比如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萧何并没有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更没有撂挑子不干,而是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把家人、财产甚至个人形象统统捐献出去,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其坚韧宽厚与忠诚足可感天动地,对于这样的人,聪明的刘邦除了信任与表彰还能怎么样?其一口头表扬。“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这是刘邦褒奖萧何的名言。其二物质奖励。汉王五年评功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因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不久,又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多个人全都给予封赏,使他们都有食邑。(萧何死后后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绝封;但天子总是又寻找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其他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又加封萧何食邑二千户,因为刘邦当年去咸阳服徭役时,唯独萧何比别人多奉送两个大钱。其三精神嘉许。一是让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赐给他特殊的礼遇:二是特许萧何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
  萧何靠慧眼选择了刘邦,靠才干辅助了刘邦,靠忠诚赢得了刘邦,贫贱时不离弃,腾达时不名利。刘邦也知人善任,让萧何的才干最大限度得以发挥,更是知恩图,没让萧何的忠心变伤心,自然也没有走向其他属僚被杀的旧路,二人的关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样的主辅关系,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的和谐,秘书和领导的关系只有和谐了,才可以把共同的事业做出精彩来,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23
萧何会望气,看到刘邦必定会成为皇帝,所以才会死心踏地帮助他。当然,萧何这人人缘好,乐于助人(比如萧何追韩信,就说明萧何这人眼光很准,有识人之才),刘邦也非常信任尊重他
第2个回答  2012-01-23
萧何认为自己不是充当一国之君的合适人选,刘邦才是,所以他死心塌地的辅佐刘邦
第3个回答  2012-01-23
萧何和刘邦是好友
第4个回答  2012-01-23
他看准了他以后会成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