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奥莱略 冥想录

哪位知道 具体内容亚
最好中文版的冥想录,麻烦
我想找的那句话 回答2中好像还是没有

马可·奥莱略 冥想录(节选)

《冥想录》一书是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王”奥莱略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者非常强调人的德性的修养,主张行为要高贵,动机要纯正,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阅读本文时不要过于专注行文的内在逻辑和篇章结构,而要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东西。有些似懂非懂的内容不必深究。

1.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2.不论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丢开你的书吧;不要再让你分心,分心是不允许的;但仿佛你现在濒临死亡、轻视这肉体吧;那只是血液、骨骼和一种网状组织,一种神经、静脉和动脉的结构。也看看呼吸,它是一种什么东西?空气,并不总是同样的空气,而是每一刻都在排出和再吸入的空气。那第三就是支配部分了:这样来考虑它,你是一个老人;不要再让这成为一个奴隶,不要再像线拉木偶一样做反社会的运动,不要再不满意你现在的命运,或者躲避将来。

3.所有从神而来的东西都充满神意。那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并非与神命令的事物没有关系和干连。所有的事物都从此流出;此外有一种必然,那是为着整个宇宙的利益的,而你是它的一部分。但整体的本性所带来的,对于本性的每一部分都是好的,有助于保持这一本性。而现在宇宙是通过各种元素及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事物的变化保存其存在的。让这些原则对你有足够的力量,让它们总是决定你的意见吧。丢开对书本的渴望,你就能不抱怨着死去,而是欢乐、真诚地在衷心感谢神灵中死去。

4.记住你已经把这些事情推迟得够久了,你从神灵得到的机会已够多了,但你没有利用它。你现在终于必须领悟那个你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宇宙,领悟那种你的存在只是其中一段流逝的宇宙的管理;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清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

5.每时每刻都要坚定地思考,就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赋有完整而朴实的尊严,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的人那样。你要摆脱所有别的思想。如果你做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仿佛它是最后的行为,排除对理性命令的各种冷漠态度和强烈厌恶,排除所有虚伪、自爱和对给你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你就将使自己得到解脱。你看到一个人只要把握多么少的东西就能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就会像神的存在一样;因为就神灵来说,他们不会向注意这些事情的人要求更多的东西。

6.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7.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吗?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而停止兜圈子吧。但你也必须避免被带到另一条道路。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总之,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无目的的。

8.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9.你必须总是把这记在心里:什么是整体的本性,什么是我的本性,两者怎么联系,我的本性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整体的一部分;没有人阻止你说或者做那符合本性(你是其中的一部分)的事情。

10.西奥菲拉斯图斯在他比较各种恶的行为时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说(这种比较就像一个人根据人类的共同概念所做的比较):因欲望而引起的犯罪比那些因愤怒而引起的犯罪更应该受谴责。因为,因愤怒而犯罪的人看来是因某种痛苦和不自觉的患病而失去了理智,但因欲望而犯罪的人却是被快乐所压倒,他的犯罪看来是更放纵和更懦弱。紧接着,他又以一种配得上哲学的方式说:因快乐而犯的罪比因痛苦而犯的罪更应该受谴责;总之,后者较像一个人首先被人错待,由于痛苦而陷入愤怒;而前者则是被他自己的冲动驱使做出恶事,是受欲望的牵导。

11.由于你有可能在此刻辞世,那么相应地调节你的每一个行为和思想吧。如果有神灵存在,离开人世并非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因为神灵将不会使你陷入恶;但如果他们确实不存在,或者他们不关心人类的事务,那生活在一个没有神或神意的宇宙中对你意味着什么呢?而事实上他们是存在的,他们的确关心人类的事情,他们赋予人所有的手段使人能不陷入真正的恶。至于其他的恶,即便有的话,神灵也不会使人陷入其中的。不陷入恶完全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那不使一个人变坏的事物,怎么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坏呢?但宇宙的本性忽视这些事情是有可能的,但这不是由于无知,也不是因为有知,亦不是因为没有防止或纠正这些事情的力量,也不可能是因为它缺少力量或技艺,以致犯了如此大的一个错误——使好事和坏事竟然不加区别地降临于善人和恶人身上。但肯定,死生、荣辱、苦乐所有这些事情都同样地发生于善人和恶人,它们并不使我们变好或变坏。所以,这些事物既非善亦非恶。

12.所有事物消失得多么快呀!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中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这就是所有可感觉事物的性质,特别是那些伴有快乐的诱惑或骇人的痛苦的事物,或者是那些远播国外的虚浮名声的性质。它们是多么的无价值、可蔑视、肮脏、腐烂和易朽啊!所有这些都是理智能力要注意的。理智能力也要注意那些以意见和言论造成名声的人;注意什么是死亡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观察死亡本身,通过反省的抽象力把所有有关死亡的想像分解为各个部分,他就将把死亡视为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如果有什么人害怕自然的运转,那他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无论如何,死亡不仅是自然的一种运转,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之目的的事情。理智能力也要注意人是怎样接近神的,是通过他的什么部分接近神,以及他的这个部分是在什么时候这样做的。

13.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了:一个人旋转着穿越一切,像诗人说的那样打听地下的事情,猜测他的邻人心里的想法,而不知道只要专注于他心中的神并真诚地尊奉他就足够了。对心中神的尊奉在于使心灵免于激情和无价值的思想而保持纯洁,不要不满于那来自神灵和人们的东西。因为,来自神灵的东西,因其优越性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而来自人的东西,因我们与他们是亲族的缘故是我们应当珍重的。有时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因对善恶的无知而引起我们的怜悯,这种不辨善恶的缺陷并不亚于不辨黑白的缺陷。

14.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这样你就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最长者和濒临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样的东西。因为,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15.要记住一切都是意见。因为犬儒派摩尼穆斯所说的话是很显然的,这些话的用途也是很显然的,只要一个人从这些真实的话中汲取教益。

16.人的灵魂的确摧残自身,首先是在它变成宇宙的一个肿块的时候,或者说,就其可能而言变成一个赘生物的时候。因为,为发生的事情烦恼就是使我们自己脱离本性——所有别的事物的本性都包含在这一本性的某一部分之中。其次,灵魂摧残自身是在它被什么人排斥甚或怀着恶意攻击的时候,那些愤怒的人的灵魂就是这样。第三,灵魂摧残自身是在它被快乐或痛苦压倒的时候。第四,灵魂摧残自身是在它扮演一个角色,言行不真诚的时候。第五,是在它让自己的行动漫无目标,不加考虑和不辨真相地做事的时候,因为甚至最小的事情也只有在参照一个目标来做时才是对的,而理性动物的目的就是要遵循理性和最古老的城邦和政府的法律。

17.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惟有哲学。而这就在于使一个人心中的神不受摧残,不受伤害,免于痛苦和快乐,不做无目的的事情,而且毫不虚伪和欺瞒,并不感到需要别人做或不做任何事情,此外,接受所有对他发生的事情,所有分配给他的份额,不管它们是什么,就好像它们是从那儿,从他自己所来的地方来的;最后,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30
《马可·奥莱略骑马像》 (青铜,高4.24米,约公元2世纪,罗马)

这是罗马帝国前期著名的一座帝王肖像。马可·奥莱略是罗马帝国“五贤君”之一。他是希腊斯多葛派哲学的忠实信奉者,主张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而达到无私互爱,企图实践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在位的年代(公元161年—180年),帝国已开始衰落。他又亲身经历了地震、瘟疫、战争、饥荒、军事叛乱等灾难,使他深感现实生活与他信奉的乌托邦理想相距甚远,因而感到失望和苦恼。他的这种思想情绪反映在他逝世前十年用希腊文写的著名的含有自我反省之意的《冥想录》之中。这座青铜骑马像,虽然姿势有些程式化,但整个雕像比较庄重、深厚,较好地表现了这位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气质的帝王形象,是迄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罗马帝国时期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帝王骑马像,也是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人骑马像的范本。
第2个回答  2007-09-26
Book Description
The World Literature series reproduces the greatest books the world over with only the highest production standards. History, philosophy, psychology, political theory, fiction, and ancient texts are now accessible to everyone at an extremely affordable price.

The "Meditations" of Roman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are a readable exposition of the system of metaphysics known as stoicism. Stoics maintained that by putting aside great passions, unjust thoughts and indulgence, man could acquire virtue and live at one with nature.

Amazon.com
One measure, perhaps, of a book's worth, is its intergenerational pliancy: do new readers acquire it and interpret it afresh down through the ages? 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Gregory Hays, by that standard, is very worthwhile, indeed. Hays suggests that its most recent incarnation--as a self-help book--is not only valid, but may be close to the author's intent. The book, which Hays calls, fondly, a "haphazard set of notes," is indicative of the role of philosophy among the ancients in that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design for living.'" And it does, both aphoristically ("Think of yourself as dead. You have lived your life. Now take what's left and live it properly.") and rhetorically ("What is it in ourselves that we should prize?"). Whether these, and other entries ("Enough of this wretched, whining monkey life.") sound life-changing or like entries in a teenager's diary is up to the individual reader, as it should be. Hays's introduction, which sketches the life of Marcus Aurelius (emperor of Rome A.D. 161-180) as well as the basic tenets of stoicism, is accessible and jaunty.
--H. O'Billovich

Synopsis:
Few ancient works have been as influential as 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 philosopher and emperor of Rome (A.D. 161–180). A series of spiritual exercises filled with wisdom, practical guidanc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havior, it remains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spiritual and ethical reflection ever written. Marcus’s insights and advice—on everything from living in the world to coping with adversity and interacting with others—have made the Meditations required reading for statesmen and philosophers alike, while generations of ordinary readers have responded to the straightforward intimacy of his style. For anyone who struggles to reconcile the demands of leadership with a concern for personal integrity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Meditations remains as relevant now as it wa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n Gregory Hays’s new translation—the first in thirty-five years—Marcus’s thoughts speak with a new immediacy. In fresh and unencumbered English, Hays vividly conveys the spareness and com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Greek text. Never before have Marcus’s insights been so directly and powerfully presen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that outlines Marcus’s life and career, the essentials of Stoic doctrine, the styl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tations, and the work’s ongoing influence, this edi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fully rediscover the thoughts of one of the most enlightened and intelligent leaders of any era.

About Author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was born to an upper-class Roman family in A.D. 121 and was later adopted by the future emperor Antoninus Pius, whom he succeeded in 161. His reign was marked by a successful campaign against Parthia, but was overshadowed in later years by plague, an abortive revolt in the eastern provinces, and the deaths of friends and family, including his co-emperor Lucius Verus. A student of philosophy from his earliest youth, he was especially influenced by the first-century Stoic thinker Epictetus. His later reputation rests on his Meditations, written during his later years and never meant for formal publication. He died in 180, while campaigning against the barbarian tribes on Rome’s northern frontier.

Gregory Hays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las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 has published articles and reviews on various ancient writers and is currently completing a 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study of the mythographer Fulgentius.

帮你找了点.希望可以帮你了解个大致.

参考资料:卓越网

第3个回答  2007-10-06
你要找的哪俩句话啊。

- -。

不说明白怎么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