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琳山农校的历史

如题所述

在临海,朱洗的名字是与琳山农校联系在一起的。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朱洗与同事张作人合作,根据法文教科书编译成《动物学》上中下三册,曾长期作为国内动物学教材。在广州时,他撰著科普读物《科学的生老病死观》,1936年出版。两本书的稿酬一共两千余元,他悉数寄回家乡兴学。朱洗以“破迷信,革陋俗,改造社会,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店前祠堂里办起小学和民众夜校,被公推为校长。这位大博士开始教育小学生,一时被传为美谈。5年后建成集小学、初中、农校三位一体的“琳山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他为琳山学校设计校徽,上有“心”、“手”、“工”三字,他倡导“且工且读,心手并劳”的学风,至今仍然值得办职业教育的同行们学习。看到这里,我转身问陪同的老师:“现在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是否就以这八个字为校训呀?”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感到一丝的欣慰。
当时琳山学校的教师学历不高,但他们以朱洗为榜样,以互教、互学的互助精神自立、自强。在朱洗号召下,陆翰文、陆蠡、毕修勺、许天虹、叶之华等名流曾到琳山任教或讲学。朱洗还向社会人士及出版界募得大量图书,使琳山学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浙东的一所知名的学府,曾“鼎名台州,扬名浙江”。
朱洗有一句名言:“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他的一生为国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但在家乡兴学办医院上,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更大。我继续看着展馆里的展出内容,这是了解这位乡贤的一次好机会,并且我没有想到,这个展馆有这么丰富的内容。
1935年,朱洗任北平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法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他曾任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朱洗是我国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开拓者之一,在“家鱼人工繁殖”、“印度蓖麻蚕引种驯化”等科研上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瘌蛤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