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我们都有哪些民俗活动?

都要干什么啊?

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昨天立秋了,意味着酷热渐渐离去,秋凉正向我们走来。今年天津的夏天很不寻常,闷热、雷电、暴雨一波接一波。不过,这些都挡不住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立秋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标志着秋季的来临。过去曾有许多迎秋习俗,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气象学的秋季标准为: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下降到22℃以下。立秋后虽然会出现高温的日子,但早晚转凉,秋高气爽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秋季养生强调“收敛神气、使肺气清”,故民间谚语有“秋后少游水”、“白露身不露”的说法。因为立秋之后,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对老幼体弱者来说,不宜过分贪凉。饮食方面,因秋季干燥,民间自古就有吃西瓜啃秋的食俗,同时还可增加芝麻、蜂蜜、枇杷、葡萄等润肠祛燥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 从唐宋时起,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 关于立秋要“咬秋”和包饺子的习俗,民间素有“秋膘”一说,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到了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而且这天,大人们总是告诫小孩子们,不要吃黄瓜,吃了会变瘦的。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肥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饺子、炖肉、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除了“贴秋膘”,天津和周边城市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其实,针对今年的气候特点,该不该急着贴秋膘的问题就尤为值得重视。专家认为,立秋后是生津养阴的好时节,高脂肪并不利于养生;同时,由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需要贴“秋膘”的古人相比,已经营养过剩了。所以,立秋之时,贴膘之事还是等等吧。 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来,立秋之后,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 为了纪念立秋“咬秋”“贴秋膘”,我吃了个十斤的大西瓜,还有一份鸡蛋素烩饼,我再贴就没人样了。2006年夏天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即将迎来金色的收获季节。希望我们都真能有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