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年极小学生害怕读书、写字…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他读书兴趣呢?

我儿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学习成绩不好,眼看要开学寒假作业还没做完…我每天都守在他身边叫他写字,可是一天没做几道题,拿朵笔就发呆,东张西望…真是头疼、感无助

怎样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一、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1、物质环境。家庭要努力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家长要保证孩子有喜欢的书可读,在他们伸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拿到书,随时都可以看书。同时,家庭内约定一个固定的专为读书安排的安静时间。

  有一位伟人在他的文章中回忆自己儿时所受的家庭教育时写道:我的家里每天都有一个“肃静时刻”,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工作或者阅读,大人和孩子都一样,是不允许打破这个安静时刻的。“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哥哥姐姐在看书或做作业,母亲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做针线,我们两个小一点的坐在母亲边上看着小人书。”他认为,是这样的“肃静时刻”养成了他自觉遵守纪律、自我控制的习惯,还使他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这位伟人就是弗拉基米尔�6�1伊里奇�6�1乌里扬诺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2、精神环境。读书习惯的培养也是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家长喜欢阅读,家庭中有良好的阅读氛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表率作用永远大于说教的影响。

  我自己是语文教师,由于职业需要,在家除了料理家务,很多时间都用来备课批改作业和读书查找资料上,孩子她爸的职业也需要经常和书本打交道。我女儿出生的时候,电视还是家电中的奢侈品,后来买了电视,很多时候也就是看看新闻,陪孩子看看儿童节目。为了不断“充电”,我和孩子她爸除了常常逛书店买书,每年还要订一些专业刊物和各人喜欢的杂志。我们的生活习惯很自然地影响了孩子。女儿从小养成了少看电视多读书的习惯,晚饭后,或者节假日,我们家大多数时候是一人一片小天地,我们两个大人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情,女儿或者看书,或者画画做手工,上小学之前,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同龄孩子长许多,从小学到中学,她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作文还在校报和当地报纸上发表过。

  其实,不论是从事哪一种职业,都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与时俱进的,为了丰富个人精神世界,提高家庭生活的品味,常常读一些书,绝对是有意义的。退一步讲,为了给孩子做个“示范”,像肖庆兰老师在《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讲座中说的那个文盲父亲一样,孩子读书的时候,你也拿本书做做样子——说不定坚持一段时间下来,还真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二、给孩子提供适合成长需求的书籍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展水平不同,阅读和欣赏的习惯不同,书本的篇幅长短、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也要会所区别,还有,图画书与文字书、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文学与科普、经典与时尚等因素也应有所考虑。

  比如幼儿图书,主要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幼儿读物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过阅读帮助孩子逐步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阅读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幼儿图书多数以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环境问题、生命教育、亲情、友谊等为主要题材,比较适合的文体有儿歌、童谣、寓言、神话等。

  十岁左右的孩子会开始喜欢文学作品、科普作品、游记、名人传记等,故事主人公与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会尤其让他们着迷。中学阶段的孩子就可以读大部头文学经典和历史、哲学、经济书籍了。

  火花老师推荐过一个“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按0—3岁、4—6岁、7—8岁、9—10岁、11—12岁五个年龄段划分,每个年龄段推荐40本,共200本。那里边有很多好书。

  想提醒家长朋友注意的是:给孩子买书要尽量尊重孩子的主张,有家长认为,孩子要读的书还是要大人来选,选经典的、优秀的,这想法当然没有错;可是有个问题值得注意:我们是引导孩子读书,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书他才能读得进去,才能从喜欢“一般的”书到渐渐喜欢经典的、优秀的书——书读多了,是自然知道选择的:好书和真正的美食一样,“味道”非同寻常。再说,读书本来是有趣的事情,他不喜欢,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使你特别想给孩子推荐什么书,也不要硬塞给他,甚至唠唠叨叨地反复“提醒”;你有意无意地把书放在他书桌上就可以——想让青春期孩子读一些了解性知识、性道德的书,这样做的方法也是比较好的。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孩子读初三了,还喜欢看漫画形式的书,问我“怎么办”。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孩子此前是读过四大名著的,但是“都是硬着头皮读的”。可否这样理解:这孩子初三了还喜欢“漫画形式的书”,与当初“硬着头皮读四大名著”是有因果关系的——现在想改变,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也不再有自由阅读的时间了!

  还有,每次买书也不要太多,多了看不过来,就不会好好看,甚至不看;最好每次买一本,读完再买新的。

  三、心怀真爱和孩子一起读书

  家长要抽出时间陪孩子阅读。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阅读是亲情交流,孩子能从中享受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其乐融融的亲子阅读中给孩子留下的美好印象,十分有利于孩子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低龄孩子“陪读”很重要

  1、家长先浏览孩子要读的书

  ⑴随着时代进步,儿童读物越来越丰富,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会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中找到被丢失的童心童趣,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孩子。

  ⑵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人物和故事,也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规律,指导孩子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

  ⑶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家长能把自己读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更有利于唤起孩子的阅读欲望,这比照本宣科地读效果要好得多。

  2、家长尽量和孩子一起读书

  ⑴家长给孩子读“床边故事”,或者家长让孩子为自己读书,或者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家长边读边提问,有助于孩子提高对阅读材料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⑵为了增加阅读趣味,对故事性较强的读物,家长和孩子可以口头扮演或动作扮演等形式,分别担任阅读材料中的某个角色,有助于训练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感的表达能力。

  ⑶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故事中原有的情节进行改编,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陪读”要讲究方法

  1、培养孩子“听”的能力。幼儿的早期阅读是成人读、幼儿听的活动,所以有人说幼儿是“用耳朵进行阅读”的。当父母把图书所表现的内容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愉悦和美感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种美好的读书体验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生命过程中。

  要注意的是:第一,父母为孩子读书的时候要有“真感情”,我有一个可以保留的观点,对孩子而言,优秀播音员的朗读录音不如父母的“亲情阅读”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给孩子读书时,要读得声情并茂,尽可能地让你的语调、表情、动作等直观形象地传达图书的内容,适当夸张一些也不要紧,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第二,适当地给孩子提一些要求,比如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故事里有谁(或者‘你喜欢谁’)?”“你听到的哪句话最美(或者‘你喜欢哪句话’)?”“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最好不要问‘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孩子用心倾听的好习惯。

  2、培养孩子“读”的能力。孩子在自主阅读中的感悟过程,是其他阅读形式无法替代的。从图画到文字、从思维形式到语言表达的转换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过程!小孩子会反复看一本图书,有时还会反复“缠着”父母,让父母讲同一个画面、同一个故事,这正是他在由浅入深的积极思维。这个时候父母给孩子读的同时,可以带着孩子朗读——就是你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引导孩子语言表达,让他用“嘴巴”直接展现阅读效果,是很好的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女儿六岁生日的时候,我送了一套《小兔菲菲》连环画给她,那时候她上幼儿园大班,连环画上的文字部分根本看不懂,就是对着图画听我讲故事。她听完了某个故事以后,就会对那个故事特别着迷,常常自己拿着书,或者在入神地看那些图画,或者嘴巴里嘀嘀咕咕地自说自话,我让她讲出来,有时候还真能讲得有头有尾的,幼儿园老师反映,我女儿在小朋友面前讲话比较完整连贯。

  要注意的是:第一,学龄前的孩子不要急于让他认字,这个时期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关键,鼓励孩子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更重要。但是孩子认字了以后,就要注意帮他克服读错字、读漏字现象,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等。第二,父母不必把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直接告诉孩子——你的理解也可能是对孩子思维的限制——多让孩子自己表达,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带动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和阅读经历丰富之后,孩子会不断加深他对所读作品的理解。即使是童话故事,有时候内涵很深的,比如安徒生童话,很多未必就是给孩子写的,我们成年人都可以不断从中获得启发。举个例子,《丑小鸭》的故事,最终不是“鸭子”变成天鹅,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它之所以最终找到了“天鹅”的感觉,是它坚守并发掘了自己内在的禀赋——这是我最近看一部电影获得启发联想到的。第三,对孩子的阅读,要有积极的评价: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反馈,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你的积极强化,可以把孩子的阅读变得更快乐,让孩子对阅读更感兴趣。比如说,孩子刚上学,认识的字还不多,他自己读书会比较吃力,家长领着他读;10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开始自己读,家长就可以让他给你读;故事性强的书和孩子分角色读——不论哪种读法,你都要想方设法鼓励他,多对孩子说“读得真好!”“我很喜欢听你读书!”这样的话,你表示很享受他的阅读,鼓励他读。

  3、培养孩子爱书的好习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专设一个书柜,让孩子看完书后,把书放回原处,帮助孩子养成管理好自己图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也不要让他随便在书上乱写乱画,不要有意损毁图书。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亲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在犹太人的家庭中,父母让孩子从小就习惯,家里的书架一定要放在床头,以此表现对书本和知识的尊重。犹太人从来不焚书。在古代,破旧的书不能再看了,犹太人是挖个坑庄重地把书埋葬掉,这时候孩子们也要参加,大人会对孩子说:“书是有生命的东西。” 犹太人爱书,当今世界图书出版和拥有图书的数量,以及在每年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总是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犹太人拥有了雄辩的口才和智力。

  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人生经历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人格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

  李群雄老师在“我们要培养什么人”的讲座里提到我国当代女作家冰心,说她是个“灵秀开朗”的人——我非常欣赏李老师对冰心的这个评价。冰心生于1900年,她的祖父是一位思想十分开通的人,绝无重男轻女的偏见,幼年的冰心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冰心的父亲是海军军官,常带她到军营中玩耍,甚至教她骑马打qiang,冰心的母亲也是有文化教养的人,在冰心4岁的时候,就教她读书了。童年时代的冰心,由于家庭的熏陶,不仅接受了比较全面的古典文学教育,还读了大量的白话小说和外国文学作品。这就是为什么冰心生活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却居然能保有清明灵秀的天性,生长出一种轻盈愉悦、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的奥秘吧! 

  这里有一些关于犹太民族读书情况的统计数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富豪榜上的富豪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或者犹太人的后裔,名扬世界的伟大人物中,犹太人也很多,最著名的有马克思、爱因斯担,此外还有哲学家斯宾诺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这些杰出人物的名单一张纸是写不完的。有一组统计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只占美国人口3%的犹太人获得了27%的诺贝尔奖,国际象棋冠军中犹太人超过一半,犹太人的智商比平均值100高出12~15。甚至有人认为,犹太人的世界观是构成西方价值体系的基础;是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遗传密码。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启蒙,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最佳途径,也是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请坚信: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喜欢雨果、喜欢莎士比亚、喜欢托尔斯泰,当然还有我们中国的庄子和孔子,他(她)的人格品质中一定不会缺少求真、向善、爱美的禀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8
也许说了你也不信,不过你的问题正正就是出在“陪”他做作业上面。如果你的老板,每天8个小时都坐在你旁边盯着你做事,稍微做错一点点就被喊停,刚刚想动脑子被老板一催又把思路吓跑了,做累了想停停又被老板催着硬撑着接着做,你会不会觉得很难受而且事倍功半?你不是专业的老师,没有接受过幼儿心理学和正规的师范训练,一直坐在孩子身边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辅导孩子的作业,会打乱孩子的学习思路的。不要以为你一直坐在孩子身边手把手地教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你教的时候是建立在自己高层次的基础上的,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犯错误的思路,直接就把对的思路告诉了他,这是会打乱孩子的思维方式的,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知所从的。离开孩子的书桌吧,小学知识很简单的,有心看一眼就能看懂,心情好自然学习好。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去削削水果,做做家务,等他做完了奖励一下他就可以了。而且,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做不完其实没关系的,被老师骂两句而已。为了完成任务而乱做,跟没做一样,折磨孩子,浪费时间而已。没有质量的作业,不做也没什么。
第2个回答  2013-11-08
跟他买点课外书籍读让他对读书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