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交响化谁能浅述一下呢?亲

如题所述

贝多芬作为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键盘乐器仍然没有从柱式和声里走出来,是交响化的和声,可以看成交响乐的钢琴谱。不像浪漫派对于钢琴的处理更倾向于旋律和半音化。悲怆作为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作品感情上其实不是十分丰富,对于乐句的处理仍然趋向于海顿和莫扎特。注意“悲怆”两个字是贝多芬自己写的,因而在演奏时要表现出贝多芬早期的“悲怆”思想,而不能和晚期的作品如“热情”一概而论。

第一乐章,分为引子,呈示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短小,或者可以说是是对引子和主部主题的再现,是全曲最高潮。

引子是这首曲子最有名的部分,除去引子也是一首完整的奏鸣曲第一乐章。引子的开头可以想象成是乐队齐奏,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常用手法。从第一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的开头和弦也能看出十分相像。之后引子的右手我们可以想象成木管乐器,左手可以想象是弦乐群和铜管低音。用一种反差衬托出孤独感。

呈示部是一个较快的紧张旋律,十分有感染力。主部主题处理时左手想象成拨弦的心跳感,最低音一定要稳重而平均。右手是爬升并加重紧张度的铜管乐器由弱到强,最后到达高点再慢慢下落,在爬升…这是贝多芬常用的手法,跌宕起伏。副部主题左手可以想象成圆号和木管,右手可以想象成贝斯的拨弦和弦乐或木管乐器。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交响化的地方是展开部:167小节到178小节,其中使用了不和谐的低音音响,我认为这可以看做定音鼓的滚奏。

尾声作为全曲的高潮是贝多芬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可以从他的交响乐作品中看到这个特点。乐曲在辉煌的和弦中结束。个人认为不能有任何处理,应用原速收束全段。在最后一个休止小节上加延长符号意在为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要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不太认同某些浪漫派的渐慢和拖长的结束和弦的处理。这种休止符和延长符号的用法在其早期交响乐中也十分常见,如第一交响曲第一、第四乐章,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

键盘乐器而交响化不仅是贝多芬的创作特色,也是时代的大方向。从巴洛克结束之后键盘作品与巴洛克时代有巨大的对比,无论是曲式还是处理手法上,更突出的是一种单声部旋律思维。器乐化的思维是最大的特点,而不再是巴洛克时期的声部进行。毕竟巴洛克时期多以合唱为主,而到古典时期慢慢走向器乐化,键盘乐器的改变也就能看出了。这与交响乐的形态和结构是十分相近的。而到浪漫派则更注重的是旋律化,交响乐体裁就不吃香了,当时的贵族们更喜欢的是歌剧,是以时髦的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为主体的,而缺少了交响乐的声部处理如赋格,曲式处理如奏鸣曲曲式,而变得更加简单,乐器往往都作为伴奏,而不是“主力军”了。因而他们的奏鸣曲就不再交响化,而是旋律化。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若有不足或错误之处希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都是自己写的…望采纳吧…追问

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下“交响化”这个词呢?谢谢!查了个八月也没有查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30
为什么弹第一乐章呢?
我是弹第三乐章的·如有兴趣我们可以聊聊~~
采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