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格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15
然后么过呢副本我打v去食堂我有空无条件悟天克斯承诺书擦小把戏快上车咖啡色可费劲额方便时上次诺维茨基阿飞今晚放假打我干啥代嫁王妃你师傅买的v没说错吧行吧行吧。徐马庄。,。
第2个回答  2012-01-01
对联的要求
基本要求有六点
1字数相等,2词组要相同,3上下联词性相同,4上下联句法一致,5上下联内容要相关,6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
1、对联要求上联尾字“仄”起,下联尾字“平”收;
2、使用韵律必须统一,简单的讲就是古韵和新韵不得混用;
3、注意上下联暗含的玄机,比如:拆字、谐音等,应对也要按照出联要求去对;
4、与古诗(七律、气绝、五律、五绝)相同,要求平仄对应,一般来说除最后一个字平仄必须对应,中间各字词也要对应;但有时候也可以放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对应;如果联中有断句,每个断句也要按照以上要求;但有时候为了表达意境偶有出律也是允许的;
5、所对联不得含有出联中相同的字。

正文:
按语:
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楹联作为独立的文体,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长期以来,联界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套用诗律,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联律,长此下去,势必影响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论述,在 我国楹联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进一步把握楹联发展规律,尽快制订出一套既符合楹联文体自身特点,又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联律,已成为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在广泛开展联格文则讨论的基础上,遵循“求大同,存小异”、“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适时地制订了《联律通则(试行)》。这是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实施《联律通则(试行)》,必将对进一步提高楹联创作水平,普及楹联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由衷地希望广大联友在实践中继续关注《联律通则(试行)》,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无愧于联界的基本法则。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