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格式?

都分为那几类

格式:

1、两联字数不限,但必须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句末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句末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两联的意义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相似、相近、相反,但不能重复。

扩展资料:

对联特点:

1、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2、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7
对联的格式与要求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02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 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等.如:"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两联对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两""一"都是数词,"个""行"都是量词,"黄郦""白鹭"都是名词,而且都是飞禽名,其中"黄""白"又都表颜色,"鸣"和"上"都是动词,"翠柳""青天"都是名词,其中"翠""青"也都用来表颜色.
3.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明月""清泉"都是主语,""照""流"都是谓语中心语,"松间""石上"都是状语.
4.节奏相和.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相合。
5.平仄相协。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汉语分平(含阴平、阳平)、上、去、入四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对联要求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协。平仄相协的起码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上下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等等。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第3个回答  2014-01-02
个个说得头头是道,真正对起来一点规矩都不讲~哈~
补一句,不一定要横批,而且一般不要横批~
词性相对...说的不是句里这字的词性和意思,只要这两个字各有一个词性和意思可以对就OK
第4个回答  2014-01-02
上联 下联 加 横批
上 下联要对衬 横批要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