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及其消除

如题所述

希望下面的资料能帮助朋友解决问题:要耐心看完噢!o(∩_∩)o ! 四大心理障碍是一切心理疾病、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不无自我”心理疗法认为,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层面的心理问题,都因为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无论广义心理障碍,还是狭义心理障碍,都不外乎这四大心理障碍。在广义心理障碍层面上,四大心理障碍符合社会常模,人们会说谁能不害怕,谁能不焦急,谁能不生气等,心理学也认为属于正常心理反应,不称为心理障碍。但也正是这些被认为正常的心理现象,给我们的人生平添了多少痛苦和烦恼。我们的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皆因为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试想一下,无论任何场合,任何情况,若没有恐惧、焦虑、生气、自卑,还会有什么烦恼和痛苦。平素成绩优异,为何高考落榜?不外乎因过分看重高考(焦虑),缺乏自信(自卑),害怕考不好,而过分紧张(恐惧),气急败坏(发怒),导致正常水平难以发挥。为何恩爱夫妻分道扬镳?不外乎因爱对方太深(焦虑)而唯恐失去对方(恐惧),担心自己缺乏魅力(恐惧、自卑),而对对方接触异性过分敏感,或对对方有外遇反应过分强烈(焦虑),因而吵闹、打骂、堵气、较劲(发怒),不得不违心地分道扬镳。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学习失败,官场失意,家庭不睦,亲友不合,无不因为四大心理障碍。因而只要消除四大心理障碍,就能消除人生的一切忧愁和烦恼。一切心理疾病皆因为四大心理障碍。首先,心理疾病的成因都是四大心理障碍。一般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成因多重视引起心理疾病的心理事件,其实心理事件只是心理疾病的外因,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内因,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而不是外因,所以引起心理疾病的决定因素是心理障碍,而不是心理事件。无论心理事件多强多大,只要不使人产生心理障碍,就不会得心理疾病,无论心理事件多弱多小,只要使人产生了心理障碍,就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枪林弹雨都不怕,却因怕打针逃出医院,枪林弹雨算大的心理事件,没引起石光荣的心理障碍,他就不会为枪林弹雨所困惑,打针算小的心理事件,因为引起了石光荣的心理障碍,他就要为打针所困惑。同样的心理事件,因为各人内因的不同,可产生心理障碍,也可不产生心理障碍。一群人都看见小孩子折断路旁的树,有人气得半死,有人则一点不生气。爸爸妈妈同样面对孩子晚归,爸爸若无其事,妈妈心如火燎。所以,没有心理障碍,就不会得心理疾病。但引起心理疾病的心理障碍不外乎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心理障碍,抑郁、强迫、妄想、幻觉等本身都包含着四大心理障碍。一切心理障碍不过是四大心理障碍不同的表现形式,恐怖、惊恐、惊慌、畏惧、担心、忧愁、思虑、怀疑、疑虑、自卑等其实都是恐惧,焦急、着急、急躁、烦躁、担心、担忧、忧愁、忧虑、忧伤、思虑、怀疑、疑虑、思念、悲伤、悲痛等其实都是焦虑,暴怒、愤怒、郁怒、堵气、较劲、憎恨、怨恨、埋怨、报怨、责怪、嫉妒等其实都是发怒,畏惧、畏缩、打怵、孤独、绝望、气馁、惭愧、怀疑、疑虑、颓废、堕落、情绪低落、冷漠等其实都是自卑。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没有恐惧、焦虑、发怒、自卑,还会有什么心理障碍,只要没有了心理障碍,还会有什么心理疾病。其次,心理疾病的症状都因为四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症状包括情绪化症状、躯体症状和强迫行为三大类,但这三类症状都因为四大心理障碍。情绪化症状不过是由四大心理障碍产生的错觉,恐惧产生恐惧感,焦虑产生焦虑感,发怒产生发怒感,自卑产生自卑感,一切情绪化症状不过是恐惧感、焦虑感、发怒感和自卑感等四大错觉的不同表现形式,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没有恐惧感、焦虑感、发怒感和自卑感等四大错觉,他还会有什么情绪化症状。躯体症状不过是由四大心理障碍形成的错觉和心身反应,行为障碍不过是受四大错觉驱使而产生的强迫行为。例如:怕走夜路则会产生后面有人跟着的错觉,这就是恐怖症的症状,有了有人跟着的错觉,就会产生回头频顾、嚎叫奔逃等强迫行为。害怕得乙肝,就会产生肝区隐痛的错觉(症状),从而产生揉揉、捶捶、检查、治疗等强迫行为。引起躯体症状和行为障碍的不过四大心理障碍,只要能消除四大心理障碍,就能彻底消除躯体化症状和强迫行为。可见,人的一切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四大心理障碍,只要能消除四大心理障碍,就能彻底解决一切心理问题,治愈一切心理疾病。 四大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生存需求是一切感觉产生的根源和动机,感觉驱使人产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生存需求通过感觉产生一切心理行为,心理和行为根据感觉来满足生存需求。但在没有四大情结的情况下,生存需求产生的感觉都是正确感觉,正确感觉驱使人产生的判断、决策、行为也是正确的,对维护机体的生存需求是有利的,是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旦有了四大情结,正常的生存需求就会夸大强化,所产生的感觉就都是错误的,就产生了四大错觉,四大错觉再驱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决策和行为,就形成四大心理障碍,四大心理障碍加重到产生病感,需要治疗的程度,就成了心理疾病。四大错觉驱使人产生四大心理障碍有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纵向的发展方向是:感觉—判断—决策—行为—强迫性重复。四大错觉先驱使人产生四大错误判断,恐惧错觉则产生恐惧判断,焦虑错觉则产生焦虑判断,发怒错觉则产生发怒判断,自卑错觉则产生自卑判断。首先,四大错觉能导致认知障碍。害怕黑夜的人总认为黑夜太可怕,其实黑夜并可怕,而是因为怕黑夜才觉得黑夜可怕的。孩子晚归时,焦虑的家长认为是孩子晚归太急人,其实并不是晚归急人,而是过分看重才觉得急人的。发怒的人总认为是事情太气人,其实是自己生气,才觉得事情气人的。自卑的人总认为是自己的能力真不行,其实是自卑才觉得自己不行的。其次,四大错觉能让人产生认知倒错。怕走夜路的人认为都是身后有人跟着的感觉让自己害怕的,只要没有感觉就不害怕了,其实不是感觉产生的害怕,而是害怕产生的感觉。心理疾病的人认为都是因为身上难受才紧张的,只要不难受就不紧张。其实不是难受产生的紧张,而是紧张产生的难受,只要不紧张了,难受症状立刻消失,紧张不消除,症状就怎么也消除不掉。失眠的病人总认为是睡不着才紧张焦虑的,其实是紧张焦虑才睡不着的。其三,四大错觉的迷惑性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明明身后没有人,怕走夜路的人只要感觉有人,就要错误地判断为有人,明明身上没有一点病,心理病人只要感觉到身上难受,就会错误地判断为有病。明明事情一点都不急人,只要焦虑的人有急人的感觉,就要错误地判断为事情急人。明明牙齿一点不脏,习惯刷牙的人只要有脏的感觉,就要错误地认为真脏,明明牙齿很脏,没有刷牙习惯的人没有脏的感觉,就会错误地认为一点也不脏。四大错误判断则驱使人产生四大错误决策行为,恐惧判断则产生恐惧决策行为,焦虑错觉则产生焦虑决策行为,发怒错觉则产生发怒决策行为,自卑错觉则产生自卑决策行为。错误行为的目的是消除四大错觉,消除的方法是抵抗或逃避。怕走夜路的人,只要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就会做出必须消除这种感觉的决策,为了实施这个决策,就产生拼命地说没有人、说别害怕、回头频顾、大叫奔逃等错误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身后有人跟着的感觉,其中说没有人和回头频顾是抵抗感觉,大叫奔逃是逃避感觉。孩子晚归时,家长只要有担心孩子出事的焦虑感觉,就会做出必须消除这种焦虑感的决策,由此产生拼命说别急、说不会出事、坐立不安、反复开门观望、出门寻找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感觉,方法不外乎是抵抗和逃避感觉。发怒的人每当感觉怒气难忍时,就会做出必须立即消除发怒感的决策,由此产生劝自己别生气、说生气没有好处、说生气也没有用等压抑行为,或唠叨、辱骂、摔东西、打人、报复、设计陷害、伺机报复等发泄行为。压抑是抵抗感觉,发泄是逃避感觉。自卑的人只要有能力不够,力不从心的感觉,就会做出必须消除这种感觉的决策,由此产生畏缩、逃避、放弃等行为,目的是为了消除自卑感觉,方法主要是逃避。因为决策行为是依据错误判断做出的,因而都是错误的,不但消除不了四大错觉,反而加重四大错觉。由于感觉的逆反性特点,心理事物遵循减多原理,越消除越强,越追求越弱。四大错觉总是驱使人消除错觉,而不会追求错觉,所以越消除错觉,错觉越强。感觉又有强迫性特点,错觉越强,越强迫人去消除,于是就形成了强迫性重复。又由于感觉有伸缩性特点,可被四大情结无限夸大,也可被“不无自我”四大方法无限缩小。但心理障碍者越消除错觉,越增强四大情结,越夸大四大错觉,四大错觉越强,越强迫人消除错觉,于是也形成强迫性重复。四大心理障碍的横向发展方向是:感觉—情绪化症状—躯体症状—强迫性重复。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错觉一出现,先产生各种情绪化症状,包括恐惧、惊恐、焦虑、烦躁、紧张、抑郁、绝望、情绪低落、缺乏热情、兴趣减退、孤独、自我封闭、烦闷、苦恼、颓废、堕落等,归纳起来不外乎恐惧情绪、焦虑情绪、发怒情绪、自卑情绪四大情绪。情绪化症状出现之后或出现同时,会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恐惧情绪会出现颤抖、竖毛、起鸡皮疙瘩、失眠、多梦、心悸、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血压降低、二便失禁、四肢瘫痪、甚至猝死等。还可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症状,例如:怕得乙肝则感觉肝区隐痛,怕得心脏病则感觉心悸胸闷,怕得脑血栓则半身不遂、半身麻木、半身无力,怕得食道癌则咽中如有异物,甚至吞咽困难,害怕月地受风,则觉寒风透骨。焦虑情绪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头痛、头晕、燥热、多汗、身体麻木、肌肉紧张、痉挛、面色苍白或红赤、血压升高、纳差、乏力、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经期错乱、阳萎、不孕、不育等。发怒情绪会产生胸闷、胁痛、叹气、面色红赤、失眠、多梦、头晕、头痛、胸痛、腹痛、腹胀、泄泻、便血、纳差、呕吐、耳鸣、耳聋、血压升高、月经失调等,甚则出现呕血、昏厥、暴死等。自卑会产生虚弱、乏力、倦怠、嗜卧、纳差、失眠、健忘、多梦、腹胀、肠鸣、性欲减退、阳萎、早泄、遗精等。躯体症状包括错觉和心身反应两类。因为各种情绪和感觉都能产生错觉。而心理病人躯体症状的错觉主要来源于恐惧、怀疑和认定。如前所述,恐惧能产生错觉,怕走夜路的人则感觉身后有人跟着。有人听说同事得心脏病猝死,非常害怕,顿时就觉得自己的心也发慌,心胸憋闷,听说邻居得了食道癌,顿时也觉得自己咽中如有异物。怀疑也能产生错觉,疑邻窃斧,则感觉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窃斧。认定也能产生错觉,警车的笛声本无任何意义,但如果认为是说:“抓住”“抓住”,就真是“抓住”“抓住”。怕心脏病的人先是害怕,怕得心脏病就产生了胸闷心悸的感觉,有了感觉就高度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怀疑使心悸胸闷的感觉更强,就认定自己是心脏病了,一认定心脏病的感觉就更强了。心理因素能作用人体产生心身反应,见到老虎能够吓瘫,虽然瘫痪是真,但四肢一点病也没有,只要老虎走了,不害怕了,四肢立刻就没事了。害怕能使二便失禁,但肠道和泌尿系统一点病也没有。对污秽之物敏感的人,听人说说污秽之物就能呕吐,呕吐虽然是真,但胃一点病也没有,都是心身反应。这些急性的剧烈的心身反应能被人意识到是心理因素所导致,而那些慢性的缓慢的心身反应就不会被认识,人们就不会认为是心理因素所致,而都要跟着感觉从身体上去找问题。躯体症状虽然都是错觉和心身反应,但却能强迫人做出错误判断,明明身体上没有疾病,他们却要强迫性地认为有病。只要感觉心悸憋闷,就会坚信自己得了心脏病,只要感觉肝区隐痛,就要坚信自己得了乙肝。错误的判断就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只要认为是心脏病,就要想方设法消除心脏病。无论怎么想办法,无非是逃避和抵抗。逃避的方法就是拼命说:没有病,别害怕。抵抗的方法就是按照躯体疾病去检查治疗。因为判断、决策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所以行为的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越说没有病,越感觉症状严重,越说别害怕越吓得厉害。检查也查不出病,治也治不好。但因感觉的强迫性特点,错误结果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他们可以不相信事实,但不能不相信感觉。怕走夜路的人明明亲眼看过身后没有人,但只要有人的感觉一出现,就会置看过的事实于不顾,仍要相信感觉再反复转头。同样,明明做过心电图没有一点病,但只要心悸胸闷的感觉一出现,就会置心电图的事实于不顾,还要再反复检查。怕走夜路的人能够无数次地转头,心理病人能无数次地检查。检查不到任何阳性结果都无法让病人突破错觉,如果查到一点阳性结果就更加让病人无法自拔。例如:感觉胃部不适的人查到“轻度浅表性胃炎”,感觉肝区隐痛的人查到“胆囊壁稍毛糙”,就会把原因归咎于“胃炎”和“胆囊炎”,其实“轻度浅表性胃炎”和“胆囊壁稍毛糙”并未产生症状,症状都是心理因素所致。就像胆小鬼转头看见身后有棵树,就把害怕的原因归到树上,其实不是树让自己害怕的,而是因为胆小这一心理因素。心理病人检查之前往往认为,只要检查没有病,就不害怕了,其实是越检查不出病越害怕,越检查不出病越会强迫性地重复检查。就像怕走夜路的人,转头之前往往认为,只要转头看过后面没有人就不害怕了,其实是越转头越害怕,越转头越会强迫性地重复转头。随着强迫性重复的愈演愈烈,躯体症状就会越来越重,时间长了,有些心身反应就能转化为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都是心身疾病。但也并不是所有心理疾病都能转化为心身疾病。可见,四大心理障碍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机制都是发源于四大错觉,四大错觉又是产生于四大情结,四大情结源于生存的本能需求,四大情结是生存需求的夸大形式。人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接触并应对各种心理事件,生存需求以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趋利避害,有利于生存。一旦生存需求被本能的自私所夸大,就变成了不正常的四大情结,四大情结作用于心理事件,则产生四大错觉,形成四大心理障碍。若将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概括起来,可以如图所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3
从小成长环境习得的,如果自体感良好的话,即使发生过应激事件,也不会轻易初期焦虑退行,表现为障碍的情感心理。建议同伴看下,走出焦虑风暴这本书,这是一本系统心理疗愈与成长的书籍,一定不要错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