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之一的八大样板戏有哪些?

如题所述

文革时的样板戏有二十多个,但是,可能当年就有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八个,却又不清楚是哪八个。所谓“八个样板戏”的名单差不多都是文革过后,仍没有明白过来的一些人(包括很多专业人士,他们可能是主力)各自靠想当然“追认”的,所以有各式各样的名单。到后来,不论是趋向于只认定最早的八个样板戏,还是扩大为十个的名单,仍都是认识混乱下的想当然。“八个革命样板戏”只不过是从样板戏刚刚隆重推出(当时就有八个)到第九个样板戏出现前的一年中使用过的词组。它既不是说样板戏只有八个,也不是说样板戏有八个高等级的和若干个低等级的,更不是说当年百姓心目中有八个最看重的。

当然,无论是从艺术质量,是从普及宣传的力度,还是从通俗性或者说群众的喜爱和接受的程度来看,样板戏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综合看来,毫无疑问地有五个戏,也只有五个戏特别突出。它们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所以各种追认的名单中基本上一致的是都有这五个戏。它们也确实是样板戏中最优秀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五个戏都属于最早的样板戏,这也加强了一些人的误认:样板戏只有八个,或者只有早期的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1、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总共涉及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最优秀的九个样板戏。
  2、由来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3、艺术特色
  样板戏,在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确实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如,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有层次的成套唱腔,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雕细刻,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杂凑生硬的问题,违反艺术样式固有特点,写实布景削弱了想象空间,表演上过分强调体验人物与贴近生活,交响化伴奏使程序化唱腔变成了“京歌”,用指挥替代鼓板以整合文武场,概念化的阙失。而从它们的创作中,总结、归纳出的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创作原则等,却被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有学者指出,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唤的个人崇拜,蕴涵着文革的精神基因。但也有人对此质疑:好莱坞普遍流行的英雄主义创作手法何尝不是如此?难道好莱坞也是文革精神的基因?这种突出主要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手法其实是世界上多数民族的审美心理需要。所有史诗性作品都是如此,可见江青对文艺创作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刻性。
第2个回答  2019-09-22
正确的八大样板戏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舞剧)、《白毛女》(舞剧)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简称”红沙海智袭红沙白“。
第3个回答  2019-09-22
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中国京剧院)、《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团)、《沙家浜》(北京京剧团)、《海港》(上海京剧团)、《奇袭白虎团》(山东),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白毛女》(上海),交响音乐《沙家浜》(中央乐团)。在此之后又推出:钢琴协奏曲《黄河》(中央乐团)、钢琴伴唱《红灯记》(中央乐团),京剧《龙江颂》(上海京剧团)、《平原作战》(中国京剧院)、《杜鹃山》(北京京剧团)、《红嫂》(山东)、《磐石湾》(上海京剧团) ,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中央芭蕾舞团)。观看当年国庆游行纪录片中的“文艺大军方队”可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