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巨人的陨落》续作、“世纪三部曲”之第二部《世界的凛冬》?

如题所述

2016年新京报年度好书终极书单中,《巨人的陨落》被评为“年度畅销类好书”,麋鹿为这本书当了大半年的“自来水”;等到《世界的凛冬》(《巨人的陨落》的续作)一出,麋鹿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更为《世界的凛冬》跪了……好书啊!奉上书评一篇:供大家参考。


题记: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_就象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_

_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_

_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_

_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_

_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_

_           ----珀西·比西·雪莱《西风颂》_

 

《世界的凛冬》封面

在《巨人的陨落》(以下简称《陨落》)的结尾,曾经在漆黑矿井下只能依靠耶稣的力量战胜恐惧的比利•威廉姆斯在大战结束后回到了阿伯罗温,向其他矿工说出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记得人们曾经习惯说是上帝派富人在这个地球上统治我们这些等级低下的人。战争纠正了这种错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什维克接管俄国,社会民主党掌控德国。”

那么,战争结束之后,比利所说的这些都实现了吗?

先来看看真正的历史: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仅仅过了21年,1939年9月1日,德国大肆入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拿到读客图书推出的“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以下简称《凛冬》)时,我先尝试着做了一个小小的猜测:“巨人”陨落后,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崛起,主权平等的理念正在崛起,自由与民主正在崛起,跨越阶级与阶层的民众正在崛起;那所谓的“凛冬”,是在讲历史上使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读完后,我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历史真相是残酷的:一战结束后,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压榨了几代德国人,摧毁了德国的经济、酝酿了无尽的仇恨,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机会,也将世界送入了一个凛冬。

我在《陨落》书评中,曾将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展版”的“战争与和平”,而《凛冬》还原给读者的,则是20世纪上半期的另一段云诡波谲并激荡人心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片来自网络

白先勇先生在其近期上市的新书《细说红楼梦》的序言中谈到:“小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的创造与刻画,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以说是撒豆成兵,任何一个人物,即使是小人物,只要一开口就活了。”

这个评价同样可以用在肯·福莱特(以下简称肯爷)的“世纪三部曲”上。“三部曲”是写真实的历史,肯爷对于历史的严谨态度,可以说到了极致;可是,他笔下的大部分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凛冬》中,我们可以看到肯爷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的更加炉火纯青。

1.这是怎样的世间?

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总而言之,这世间并不宜人。

---夏目漱石

恩格斯在1887年曾有一段预言式的论断:“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将导致“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至王冠打滚在街上无人拾取,绝对无法预料,这一切将怎样了结,谁会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弱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p40)

毫无疑问,这是对一战后世界格局的精妙预言。在国际关系学领域,史学家们是这样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定义的:

“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的整体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互需要彼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欧洲传统的现实主义政治在国家利益这一狭隘视线的左右下,采取了对未来不负责任的态度,以英法为首的传统强权国家把主要精力投在如何维持自己的利益上,原本理想主义十足的美国一无所获之后,则回到了孤立主义。”(《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p209)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但没有考虑到战败国和中小国家的利益,带有很深的大国政治的烙印,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的复仇的种子。

一战后期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战的最后岁月里,曾经发表了一个引发争议的评论:“即使现在实现了和平,20年后的德国人也会像当年迦太基人讨论第一次布匿战争一样。他们会说他们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进行更充分的组织和准备,他们就能够在下一次战争中赢得胜利。”

 

英国政治家劳合·乔治

法国的福煦元帅面对《凡尔赛和约》则说:“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休战二十年。”这是福煦元帅发自内心的感叹,也是对历史发展惊人的准确预言。

 

一战时期协约国著名将领福煦元帅

再看看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怎样说的吧:“德国应该会赢得胜利,只要它不受背叛、不受不合时宜的人道主义的胡说八道和左派叛徒姑息养奸政策的祸害,它就能够获胜。”;“不要和犹太人谈任何条件,只能有一个现实和毫不妥协的选择----或此或彼。”

 

纳粹领袖希特勒

综上所述,山雨欲来风满楼,通往比一战还要恐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已经铺就成功。

这是真实的历史,这也是《凛冬》叙事的起点,故事从1933年的柏林开始,少女卡拉感受着家中父母快要吵架的紧张,年幼的她尚且感受不到的,则是国际局势的紧张。《凛冬》中共有93个人物出场,卡拉和她的同龄人们,正是《陨落》主角们的后代。除了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的年轻人们,还包括罗斯福总统、苏联领袖斯大林等9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凛冬》中,《陨落》里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纷纷步入不惑及知天命之年,而他们的孩子,则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随后的大战----美国政治精英杜瓦家族的伍迪和查克走上了政治舞台和太平洋战争的战场;俄裔美籍新贵维亚洛夫家族的女婿列夫以自己的手腕获得“第一桶金”后,在3、40年代的好莱坞翻云覆雨,女儿黛西来到伦敦,先后爱上了菲茨赫伯特伯爵的两个儿子;生长在德国的冯•乌尔里希家族的埃里克和卡拉兄妹则以不同的方式报效着自己热爱的国家。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改变,他们的命运呢?他们来到了怎样的世界?

看看肯爷的答案:1935年的布法罗,15岁的伍迪·杜瓦在工人游行示威时拍摄了一组当局殴打工人的照片,他兴冲冲地将照片送到《布法罗哨兵报》总编处,结果发现他的照片上了头版,但报道的内容却与他想要表达的“真相”完全背道而驰。为“制造谎言”的报纸愤愤不平时,伍迪和母亲有了下面的对话:

母亲:“制造谎言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伍迪:“但这不公平!”
母亲:“我的孩子,欢迎来到现实的世界。”

在夏目漱石所称的“并不宜人的世间”,他们会讲究理智、顺从情感、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还是会接受战争及苦难的洗礼,向死而生却热烈生长,坚强地活下去?

 

山雨欲来风满楼

2.鲜血、苦干、眼泪和汗水

起来,伟大的国家,

做决死斗争!

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

消灭万恶匪帮!          ---《神圣的战争》

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斯通在其著作《二战简史:黑暗时代》的扉页,用四个词来概括这场战争:鲜血、苦干、眼泪和汗水。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160万兵力、28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但是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消极地躲在堡垒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史称“奇怪战争 ”。在对波兰的攻击中,德国利用飞机、坦克实施突然袭击的闪电战取得了成功,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战壕和机枪群为基础的防守战军事战略迥然不同。1940年6月,法国政府兵败国降,举世震惊。

 

二战中的法国

“法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绥靖政策,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国内人民思想混乱,而战时又犯了致命的军事错误,终于一败涂地。于是,美国、英国、苏联开始重新考虑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觉醒和逐步联合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p308)

 

二战中的丘吉尔

法国亡国后,在伦敦屡遭空袭之时,温斯顿·丘吉尔临危受命,并以超人的胆识与果敢向英国人民及全世界发出了那段著名的宣告: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陆地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中做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历史上,丘吉尔领导的战时内阁的成立标志着绥靖主义在英国的终结,由于英国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加之英国掌握了无线电窃听技术用于截获德军军事情报,并成功地发明了雷达应用于防控,德军的空战损失比英军更为惨重,“不列颠空战”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受的首次挫败。此时,美国也通过《租借法案》结束了自己的“中立政策”,为英美联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在东线战场上,德国却势如破竹,根据1940年末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不宣而战,出动了190个师、40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分三路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长达1800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五个月内,德军占领了苏联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苏军损失高达380万人,武器装备的损失更为巨大,列宁格勒被重重包围,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上传中,请稍候…



国际关系史学界普遍认为,纵然德国军队实力雄厚,但苏联严重失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由于对战争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临战准备不足和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苏联国内政治斗争特别是肃反扩大化,使苏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一大批各级优秀军事指挥员被镇压,苏军5名元帅被枪毙了3个。”(《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p314)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虽然错了,但苏联人民没有气馁,一如《神圣的战争》所歌唱的那样;苏联寒冷的冬季也给斯大林帮了不少忙----“General Winter”发挥了其最大的效力。莫斯科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史学家认为,莫斯科保卫战宣告了德国以闪电战为主的全面进攻战略的失败。

以前读书时学国际关系史,我总是被上述这些纷杂的历史事件搞得晕头转向:各种事件盘根错节,国际政治范围内蝴蝶效应频频出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历史意义”、“评价”总是背的我头大。

可是,在肯爷的笔下,这一切都鲜活起来了------通过不断的画面闪回与场景切换,英国的劳埃德、德国的卡拉和埃里克、美国的伍迪和查克、苏联的沃洛佳和卓娅不同程度上投入了战争……跟随着他笔下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们,肯爷运用娴熟的手法,将史实在自己的笔下徐徐铺开。阅读的过程中,我跟着主角们一起,与查克一起在破译日军密码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替从医院里偷药去犹太人医院的卡拉提心吊胆、殚精竭虑;看到卡拉和母亲茉黛为了阻止纳粹罪恶的脚步,不惜出卖了肉体来赢取情报时,我无比唏嘘;而看到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我屏住了呼吸。

上传中,请稍候…



年轻人们不仅是亲历者,他们更是思考者。亲历莫斯科保卫战的沃洛佳·别斯科夫为“神圣的战争”和苏联人民而骄傲,但同时也看到了极权主义雏现时的弊端:

“在这之前,沃洛佳一直认为苏联推行的共产主义是颠扑不灭的真理,仅仅因为内务委员会特工的存在而失色。这是,他才意识到,最大的问题实际处在上层。贝利亚和内务委员会的存在时因为斯大林的纵容。斯大林是苏联没能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一往无前的罪魁祸首。

书中,肯爷以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对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不动声色的评价随处可见。这与《陨落》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主角与真实历史人物的对话、较量、合作和竞争;肯爷表达着自己的独到的历史观,并将这种思考传递给读者。看看肯爷是怎样让沃尔特教育自己被“纳粹种族优劣论”蒙蔽的儿子埃里克的:“你的纳粹朋友根本不知道历史,德国人还生活在洞穴里的时候,埃及人就造出了金字塔。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时曾统治世界---那时穆斯林已经学会了算术,而德国的王子们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一个人是不是聪明,与种族无关。”

3.平民视角中的战争

我看见,每一个向死而生的生命都在热烈生长。

近年我很喜欢的一部抗战剧《战长沙》的海报上也有这句话。

战争是惨烈的、悲壮的,近些年,反思战争、缅怀伤者的文艺作品不说汗牛充栋,也可谓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大开大合的描写还原战争场景的佳作,如《二战启示录》,如《拯救大兵瑞恩》、《虎!虎!虎!》、《珍珠港》以及前段时间大热的《血战钢锯岭》。在这些影视文艺作品中,对战争场景的还原震撼人心。《凛冬》中,肯爷的生花妙笔也对不列颠空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进行了激荡人心的描述,比如对珍珠港事件的描写:

“在福特岛,在没有被击中的巡洋舰上,防空炮和普通的机关枪对天齐射,和日军的枪炮声汇成一首死亡的华丽乐章。防空炮的炮弹像黑色大丽花一样在空中炸开……”

但更多的,肯爷将笔对准了战争中的平民。

平民是渺小的,也是平庸的。面对势不可挡的战争,相信更多的平民只是想维持自己平静的生活,但“覆巢之下无完卵”,随着战争的深入,他们无从选择,战争改变了周遭世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于是,每个人都开始努力地参与其中。

肯爷笔下的年轻人是可爱的、真实的,面对战争,他们也会害怕、也会退缩、也会患得患失;因为,风华正茂的他们本该享受的是热烈的青春和美好的爱情,是残酷的战争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无奈的分离、离别的考验和成长的阵痛。

比如亲历“珍珠港”事件的杜瓦兄弟,哥哥伍迪眼睁睁地看着深爱的未婚妻惨死在自己怀中;又比如“不列颠空战”的黛西·别斯科夫,在布法罗的时候,她从不谈论政治,只对聚会和时装感兴趣,但目睹了德军炮火对伦敦的轰炸后,曾经的富家小姐勇敢地担任起了救护车司机:

“在伦敦遭到空袭之前,黛西从未真正理解过工作的意义,或者,疲惫的意义。或者,何谓悲剧。”“她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工作和献身,这比为了个人的满足而过日子要好得多。和同伴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别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感觉了。”

最令人敬佩的,则是在盖世太保的枪口下以一己之力阻挡纳粹疯狂脚步的德国女孩卡拉和弗里达:她们勇敢地揭露纳粹屠杀残疾人和犹太人的罪行,偷出“巴巴罗萨计划”的细节。她们的行为是螳臂当车吗?但她们的努力,让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



这就是战争中的年轻人们,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都在改变。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写就“辛德勒的名单”,他们与妻子和恋人们被战争的硝烟分隔两地,他们是《赎罪》中的赛西莉亚和罗比,是《珍珠港》中的雷夫、丹尼和伊芙丽。

 

《赎罪》剧照,因为战争要分开的塞西莉娅和罗比(一)

 

《赎罪》剧照,因为战争要分开的塞西莉娅和罗比(二)

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大战之前,年轻的劳埃德去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

“尽管一点也不想看到流血和牺牲,但劳埃德还是做好了一切准备为抗击法西斯主义献上自己的生命;“在劳埃德的眼中,法西斯主义在这个点缀着白色回廊的古老校园(剑桥大学)露出了獠牙,他很失望:英国政府选择对法西斯政权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法西斯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想法完全破灭了……他已经做好了投入战斗的准备。”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驻摩洛哥军队司令佛朗哥发动了武装叛乱,得到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的支持。面对法西斯的猖獗,来自54个国家的3万多名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战场。其中既有大作家海明威和白求恩医生,也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据说,国际纵队的志愿军战士入伍时,都在一份誓言上签过名:“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在马德里保卫战和其他重大战役中,他们实践了誓言,表现出非凡的军事素质,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有5000名志愿军战士在斗争中献出了生命,长眠在西班牙的土地上。

这其中,就包括劳埃德的战友……看书的时候,读到这段的我异常激动,当时,还有不少中国人也参加了西班牙纵队啊!那是怎样的激扬青春!

 

西班牙纵队,有几张中国面 孔,图片来自网络

4.从大爱出发的冷静历史观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  

去年底《血战钢锯岭》热映时,有位豆瓣网友在我《陨落》的书评下留言,问我看完《血战钢锯岭》后的感受。

那段时间,网络上对这部电影也是好评如潮,战争题材,梅尔·吉布森作品,于是我很欣然的去看了。但看完之后,我写了篇不成熟的题为“两个多小时,我受了次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后感。

梅尔·吉布森的作品,充斥着强劲的荷尔蒙,有3D技术加持的战争场面,真实到能引起观众的感官不适。我们的年轻人们在电影院中看得热血沸腾,感动到无以复加;然而,我还是想说,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Uncle Sam”的普世精神之照耀,接受到的是美国的民主及爱国主义教育。

片子中的日本人,穷凶极恶、嗜血如命,举白旗之前切腹显得可笑而罪有应得。主人公戴斯的噩梦中,日本人就像幽灵与老鼠一样,无处不在、令人深恶痛绝。

而事实上----冲绳战役发生的时间已经是1945年。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燃烧了整整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中国军民承担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大部分使命。

1941年12月,日本在珍珠港偷袭美军基地之前,美英奉行的一直是“绥靖政策”----即,不反对日本出兵中国,对日本的侵略“既指责又纵容”的两面政策。

而直到在珍珠港被偷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美国这位世界警察才“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

可在电影《血战钢锯岭》里,美国被塑造成正义的化身,太平洋战争的背景被淡化了,中国人对太平洋战场上的贡献也没有被提到;影片中美国大兵的形象是伟光正的,对于天主教的信仰是真诚的,对生命的大爱是无疆的;然而更重要的是,Uncle Sam是没人敢惹的:列兵“好莱坞”哼唱道:

“山姆大叔和善又可亲,可是你如果冒犯了他,那你就等着瞧……”(大意)

所以,豆瓣上甚至有人称这部电影是“山姆大叔的征兵宣传片”。

同样是以战争为主题,在肯爷的笔下,我们却看不出有如此明显指向的价值观及历史观;作为读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肯爷从大爱出发的冷静的、成熟的、客观的历史观。

从《陨落》到《凛冬》,肯爷的态度随处可见:虽然对纳粹的疯狂进行了冷酷的批评,但是当苏联红军对德国展开反攻时,肯爷是这样描写沃洛佳的感受的:

当红军开始反攻进入德国时,沃洛佳看到《红星报》上宣扬的恨意,觉得这种宣传实在是“有点病态”,但更糟糕的还是一些隐含的内容。作者怂恿红军战士打劫:“德国女人只是失去了本就是偷来的皮毛大衣和银质餐具,苏联士兵不会拒绝来自与德国妇女的恭维。这是一把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

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肯爷是借美国富家小姐黛西之口说出的:

“战争不是靠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打赢的,而是靠一起工作、共挑担子的劳苦大众,是靠在战争中出力的每一个人,这才叫社会主义。”

面对“陨落”的欧洲霸权体系,肯爷支持社会民主党思潮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但一切都不能矫枉过正,对于社会主义者“破坏一切”的倾向,年轻的劳埃德有自己的看法:

劳埃德对工党只有一点疑虑。许多社会主义者有清教徒的倾向,完全不能容忍感官上的享受,他们更容易接受牺牲和自我否定。他们觉得花园的美是浮华的,他们完全错了。

很难想象,一个成长于西方话语教育体系下的历史学家、小说家能有如此清醒及客观的态度,我想,这与肯爷曾经学习哲学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也是我认为“世纪三部曲”的可贵之处。作为英国人,肯爷没有西方学者常有的优越感,没有高高在上地评判“正义”归属何方,他只是一个冷静睿智的历史学家 ,一个细腻入微的文学家,一个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的学者,一个不激进也不盲从的思想家。

在《凛冬》的结尾,德国女孩卡拉被苏联红军战士强暴后,选择生下了强暴者的孩子。对于暴力和毁灭,卡拉和家人宁愿原谅,宁愿拥抱新的明天,因为:

“生命就意味着要接受一切---既包括儿女出生时的痛苦,也包括亲人离去时的悲哀。

战争结束了,希特勒自杀,二战最终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年轻人们接受着战争血与火的洗礼逐渐成长,政客们则因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及个人的私欲,玩弄着“前进一寸也是进步的政治”。

除此之外,随着两颗新型武器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一个新的世界开启了大门。历史中真实的人物莱奥·齐拉特(美国物理学家,1959年获得和平应用原子能奖)看着核反应堆成功爆炸后的蘑菇云说:“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天。”

肯爷的小说中,美苏两国就新型武器已经展开了谍报战,很多科学家甚至因此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真实的历史上,苏联的原子弹也实验成功,柏林墙就要垒起了。

世界的凛冬过去,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肯爷在“世纪三部曲”的第三部《永恒的边缘》中,又为那些可爱的人们安排怎样的命运呢?

期待读客图书能尽快推出《永恒的边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