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要“三不留”?

如题所述

做为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有了很大的下降,如果出门在外,不管是他人和自己,要谨记“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并不是老人不该被冷落怠慢,而是从老人的健康出发,关心和爱护他,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而影起麻烦。

七十不留宿,老人年龄大了,大部分人对自己原来居住的环境已经熟悉,在自己家中居住,就是有一些年老产生不好的夜尿频繁、痰多咳喘等处理也很自主,如果居住在外会引起主人的忽略而自己处理上的麻烦,此外,居住环境的变化,老人也可能睡得不安稳,心理上的变化也可能心脏、血压等异常,这对老人的健康是危险的。

八十不留饭,年过八十已耄耋,牙齿少而消化能力弱,宜吃清淡稀软的食物,客留他处,主人为表尊重之情,一些老人禁忌鱼肉荤腥重油盐的食物,主人不了解而盛情款待,极有可能因饮食而发生不该发生的老人意外身体伤害事件。

至于九十不留坐,九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更差了,已不适宜久坐,适宜的片刻能承受,大多数已躺椅或床上休息为主,出门在外,又怎能象有在家里方便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这三句俗语的意思是说,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朋友或熟人家中串门,主人一般不要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一般就不要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岁以后,最好连坐都不要挽留了。这在当代全国各地也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民间礼俗,这样做人们不会认为是对老人的失礼。尊重老人、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做法似乎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然而,从人的生理规律和中国传统习俗 来看,这种做法是有其道理的,这也是人们从多年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人到老年后,身体的机能和适应能力都在下降。老年人外出时,原有的生活节奏和日常习惯发生改变,加上过度劳累或情绪兴奋等因素,容易导致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破裂等意外。老年人外出或在亲友家留宿,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又一时难以适应,很容易引起意外伤害事故,并且陌生的 环境也会增加治疗、康复的困难,对人对己都不利。有一位老人在亲戚家留宿,在房间内不小心跌了一跤,导致股骨骨折,自己非常痛苦,亲戚也深感不安。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因此,“七十不留宿”是有道理的。

人到八十以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老人 在外出赴宴、留餐,与亲友团聚,免不了精神兴奋,情绪激动,加上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老人会食欲大增,如若吃得过饱,加之交谈时间过长,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溢血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此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病变较多,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口腔感觉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咽部的吞咽反射迟缓且常不协调。如果老人在进食时谈笑或进食过快, 很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甚至窒息;也可能会使食物滞留在食道内,造成食管异物梗塞,发生“噎食猝死”。有一位老年人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吃鱼时,鱼刺卡在了喉咙里,结果因此去世。所以“八十不留饭”也是有道理的。人到九十以后,身体状况更加不稳定,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非常大,“九十 不留坐”就出于对这种情况的考虑。从传统习俗看,中国老人们离世时的愿望是“寿终正寝”,也就是在自己家中离开人世。作为子女来说,只有使老人能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会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中国的“孝顺”传统道德。人进入七十岁以后,已到垂暮之年,病老弃世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果老人外出不幸在亲友家中去世,就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俗。其子女就 会被人们认为不孝,从而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良心的谴责;而接待老人的 亲友则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意外的麻烦。这种局面显然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第2个回答  2018-01-02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很久的民间老话,在现在也适用。七十岁到亲戚家不留宿,八十岁不留餐吃饭,九十岁不喊多坐会,是有其原因的。老话讲,七十古来稀,旧时候的人活到七十多岁是很少的,别讲是八十多岁,九十多岁了。这么大年纪的人,身体各个方面和机能都己严重衰退。有的还有疾病缠身,很有可能说倒就倒了,说走就走了,这就是不留的原因。如果留了,出了意外,解释不清,还要承担责任。遇到不讲道理的亲戚,会责怪你。好好的到你家,怎么就病了,死了,说不定会敲你一杠子。但是大部分老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即使你要留,他也不会同意的,免得给你添麻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