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怎么样发现的?

甲骨文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发现的呢?发现其间又没有什么典故?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有必要先从发生在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这个愚昧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李成是为了赚钱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这年夏天,他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就这样,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
还有一位与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不解之缘的著名古董商,他叫范维清,是山东潍县人。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其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他便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药房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次他带来了十二片“龙骨”。这是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没有如愿。听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顺手牵羊地收集了十二片,心里想:“这样也不枉跑一趟。”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王懿荣一边收集,一边开始了他的“发现”。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地深研细究。随之,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被破译,字与字连为语言的链条,一个个链条随即构成一片清晰的文化意象。他对照《史记 . 龟策列传》、《周礼 . 春宫》的文字记载,终于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殷商王朝祭天盛典的情景、祈求福祉的占卜辞令、政治经济的记载、金戈铁马的征伐……
金秋送爽,明月如水。王府上高朋满座,名流如云。王懿荣把一块块精心整理过的龟甲兽骨送给大家传阅观赏。然后,他兴致勃勃地举杯祝酒,郑重得告诉在座的高朋名流: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随即,京城文化界为之轰动,中国文化界为之震撼,世界学术界为之注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3
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是享誉中外的“甲骨文之父”。他,就是王懿荣。
甲骨文的发现,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 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药店老板的发现却是认定它为“龙骨”,其功用仅限于药用价值;即使著名的古董商范维清之辈,也没有超越“龙骨”的药材界定。更何况“龙骨”走入京城,千千万万个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人都接触过,或服用过。他们和王懿荣都“偶然”过,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在王懿荣之前发现“龙骨”上的“镌纹”是文字呢?而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偶然相遇,就独具慧眼,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这怎能是一个“偶然”可以了得的。这使我想起了埃尔温 . 斯特里马特《随想录》里的一句话:“草原开满了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所发现的却只是饲料。”
甲骨文的发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充满了客观上的必然性,只是历史合乎逻辑地选择了王懿荣!
发现甲骨文的人自身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他必须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古通今;他必须是一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并且两者兼具,缺一不可;他必须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独到、敏锐的思维能力。而这三个苛刻的基本条件在王懿荣身上达到了高度集中的体现。
王懿荣出身于纵贯明清两朝昌盛不衰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明初他的始祖王忠考取进士、官至登宁盐科大使起,到清末五百多年间,王氏家族共考取进士27人,举人58人,贡生58人,秀才357人。王懿荣的祖父王兆琛,是嘉庆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精于文字研究,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堂书屋文集》。其父王祖源,是道光拔贡,官至四川按察使,精于金石研究,著有《渔洋山阴秋柳诗笺》、《天壤阁丛书》等。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眷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群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血脉传承成为定势,每个家庭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王懿荣生于一八四五年。六岁入王氏私塾 ,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的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他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是远近知名的书香门第。王懿荣童年和少年的四位老师全部出自谢氏家族:母舅谢敩之、谢琴南、谢价人,三人都是秀才出身;另一位叫谢产起,是道光拔贡。王懿荣十五岁随父进京,先后拜道光进士、翰林编修崔清如和道光进士、经学家、礼部员外郎周孟伯为师。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他对搜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166346161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他的《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攀古楼藏释文》、《求阙文斋文存》、《古泉书》、《福山金石志残稿》、《天壤阁杂记》、《王廉生石泉精选拓本》、《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修编,被朝野誉为“四大公车”(注5)之一。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擘、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任何值得我们怀疑的地方。
“伟大的问题就好像是宝石,成千上万的人从上面走过,直到一位行家终于把它拾起。” 王懿荣就是一位行家,他把“甲骨文”这块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拾起来,并把它献给了中华民族,献给了人类,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寰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第2个回答  2006-11-21
甲骨文的来历

什么叫甲骨文?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写刻或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还有其他许多种叫法。如“龟甲文”、“龟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辞”、“贞卜文”、“卜辞”、”“殷虚书契”等等.但自从陆懋德于1923年发表《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之后,便约定俗成,多数学者统称“甲骨文”了。这种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书、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如今,甲骨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甲骨文虽是我国3000年之前的文字,但人们亲眼看到这种古老的文字实物距今却还不到100年,而且围绕着谁是最早的发现者以及何人将其断定为商代遗物,展开了饶有趣味以至成为一桩尚未了结的遗案。

说到甲骨文的发现,有人或许会不加思索地想起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王懿荣真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吗?有的学者根据那个雅趣的故事认定王懿荣就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王守信在1981年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明确表示:“王懿荣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还首先将其时代断为商代”。吴浩坤和潘悠在所著《中国甲骨文史》中也持此说。他们认为,说王懿荣吃中药偶然发现了甲骨文虽是传闻,但“王懿荣首先认识甲骨文,这一点该是无可怀疑的。至于他怎样认出甲骨文的,那是次要的问题”。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是王懿荣和刘锷共同发现的。汐翁1931年在《华北日报·华北画报》发表的《龟甲文》中写道。王懿荣抓了药回家,他的好友刘锷(即《老残游记》的作者,也是著名金石学家)从药里发现了甲骨文后告诉了王。但根据是什么,汐翁未作任何交待。

对于王懿荣患病吃中药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有的学者提出了种种疑问。疑问之一是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绪年间不曾有过达仁堂中药铺。疑问之二是中药铺的“龙骨”向来捣碎才出售,何来整块“龙骨”。疑问之三是当年带字的“龙骨”药铺压根儿不收购,只有将字迹刮去的龙骨才收购。因此,所谓王懿荣吃中药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不能成立,仅仅是传闻而已。

另一部分学者则明确提出有字的甲骨文最初是由河南安阳(安阳乃是殷代后期的首都所在地)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发现的,其时间要早于王懿荣。罗振玉在1912年所撰《洹洛访古游记》中收录其弟当年到小屯村调查的一份记录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即涂朱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颗,拣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这份记录表明。小屯村农民早在1899年以前就发现了甲骨文。王襄于1935年发表的《簠室殷室》也断定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前,甲骨文就被小屯村农民发现。范毓周在1986所著《甲骨文》一书中也赞同此说。并指出小屯村农民开始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只是把它视为带字的“龙骨”。大约到了1898年,“龙骨”才引起了古董商人的重视。当时有个叫范维卿的古董商在收购过程中注意到了小屯村农民挖出的“龙骨”,遂将此事告诉了天津的穷秀才孟定生和王襄。孟、王二人认为这是一种古代的契刻文字,孟定生还进一步猜测可能是古代的简策。到第2年秋,范又将一些刻字“龙骨”带到北京送给王懿荣,王初步断定这是一种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版”,并出高价购买收藏。

如人所知,甲骨文是商代的遗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是谁最早作出这种判断,学者们的说法却不尽相同。有的说是王懿荣。王汉章于1933年在《古董录》中指出,王懿荣“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王守信也明确表示,王懿荣是“第一个将其(即甲骨文)时代断为商代的”。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有的说是刘锷。因为他在1903年著录的《铁云藏龟》一书的自序中明确断定所录裁龟是“殷人刀笔文字”。

有的说是王懿荣和刘锷共同认定甲骨文系商代遗物。汐翁就持此说。他指出,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时,刘锷正在北京,经他俩仔细鉴定和研究,认定刻字“龙骨”为商代文字。

有的说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据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时,曾向王、孟请教刻“龙骨”知识,孟定生猜测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其前往收购。翌年,那位古重商带着刻字“龙骨”让王、孟进行鉴定,王、孟遂确定为商代古文字。

还有学者认为是罗振玉。因为罗振玉曾著录过《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奢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有关甲骨文的书,可谓一位杰出的甲骨学专家。是他探悉出“甲骨发现之地,乃在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并进一步查考出安阳是殷代后期首都所在地以及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的重要判断。
第3个回答  2006-11-24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有的说是刘锷。因为他在1903年著录的《铁云藏龟》一书的自序中明确断定所录裁龟是“殷人刀笔文字”。

有的说是王懿荣和刘锷共同认定甲骨文系商代遗物。汐翁就持此说。他指出,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时,刘锷正在北京,经他俩仔细鉴定和研究,认定刻字“龙骨”为商代文字。

有的说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据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时,曾向王、孟请教刻“龙骨”知识,孟定生猜测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其前往收购。翌年,那位古重商带着刻字“龙骨”让王、孟进行鉴定,王、孟遂确定为商代古文字。

还有学者认为是罗振玉。因为罗振玉曾著录过《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奢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有关甲骨文的书,可谓一位杰出的甲骨学专家。是他探悉出“甲骨发现之地,乃在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并进一步查考出安阳是殷代后期首都所在地以及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的重要判断。
第4个回答  2006-11-27
潘祖荫.王懿荣大概是在潘家看到的,他是潘的得意门生,一直在潘家整理各种文字,钟鼎文、陶文、红崖文、汉砖秦瓦都研究的。清华大学藏有潘祖荫收藏的甲骨文,潘是1890年就去世的。所以至少比王早发现十年吧。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收藏品《商代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