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墓葬中“棺”和“椁”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外面是“椁”,里面是“棺”,但是请问在“椁”里面的这个“棺”是不是还可以分为所谓“外棺”,“内棺”等多重呢?

对,就是你说的外面是“椁”,里面是“棺”。

棺小椁大,按文献记载,棺是盛放尸体的东西,椁则周于棺外,指棺材外面的套棺,而且椁内往往放置较多的随葬品,棺内一般不放或较少。

棺和椁之间一般都不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椁就成为一种室,就是平常考古的术语所说的椁室 。

一个“棺”外可以套几个“椁”,古代有钱人一般讲究一重棺,二重椁。就是棺外面再套两层椁。
相同,也有一“椁”多“棺”的,一椁多棺的情况比较少见,多见于部分地区的夫妻合葬墓中。一般说来,看见椁超乎寻常的大,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是多棺的
也有几“椁”几“棺”的。像长沙的马王堆,就有七层,分别是三椁四棺。
所以说“椁”里面的这个“棺”是可以分多重的,不过它们有固定的称谓。(见下文“棺椁制”)

棺椁制 :
是周代开始的,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8
椁:
本义:棺材外面套的大棺

棺:
盛载尸体以备埋葬的箱匣

两者也可称为“外棺”和“内棺”。

(我在《孟子全译》等书里见过将“椁”译为“外棺”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