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气候是怎样的呢

如题所述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岁月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全部历程。我国已故杰出科学家竺可桢,从浩如烟海、帙卷繁杂的地方志、二十四史、古诗文集、古游记、古地理书籍以及历代私人笔记等文史资料和考古资料中,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我国近五千年的气候,有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次温暖期发生在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正值新石器时代晚期,整个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3—5℃,当时的华北地区呈现出一派亚热带风光。1921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挖掘出带有彩色的陶器和手工磨制的石器生产工具等。这些文物经放射性碳—14测定,距今约六七千年,史学家称之为“仰韶文化”。在西安附近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獐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和竹林。可以认定,“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地区是暖湿气候。考古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古址,发现了10万多件甲骨文,还有大象、虎、豹、貘、水牛、野猪和熊等典型的热带动物残骸。河南古代称“豫州”,简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殷墟是殷代故都。同一时期在河北阳原地区和陕西也挖掘出大象的残骸。证明3000多年前,我国华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曾呈现出谷牧兴旺,人畜繁盛的景象,史称“殷墟时代”。这一温暖期持续了约2000多年。
第一次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公元前850年间,即西周时期。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903年和897年的周孝王时,长江支流汉水两度结冰,接着又发生大旱。当时西安的冬天,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奴隶主让奴隶取河冰贮入冰窖,以备奴隶主夏天消暑降温之用。周朝初期的寒冷只持续了150年。

第二次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770年的东周春秋时代到公元前初的秦汉时代。这个时期我国气候普遍转暖。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98、590和545年的冬天,鲁国(今山东省)未出现结冰现象,以至连宫廷王室也找不到用于夏季消暑降温的冰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柑桔在长江中游地区广泛种植,桑树遍布鲁国;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汉气候继续温暖,物候生长发育要比清初早3个星期,说明这一时期,整个亚热带北界比现在更偏北。这次温暖期大约持续了800年之久。

第二次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河北临樟)种橘,只开花不结果,气候已比汉武帝时(第二个温暖期)寒冷。公元225年,曹丕到淮河的广陵(今淮阴)视察兵士演习。由于严寒,淮河突然结冰,演习只得停止。这是目前所知的历史时期第一次淮河结冰。公元366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和军队。据考证,当时气温比现在低3℃。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南朝都城建邺(今南京),曾在覆舟山建有冰房,用以食物保鲜防腐,供宫廷皇族享用。这说明当时南京比现在冷。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关于黄河流域的物候记载比现在迟2—4周。这次寒冷期长达600年,比第一次寒冷期长450年左右。

第三次温暖期出在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时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由于气候特别温暖湿润,连年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使唐朝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7世纪中后期的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今西安)无雪无冰。天宝年间,唐明皇为取悦宠妃杨玉环,下令地方数日马不停蹄地从四川进贡鲜荔枝。有诗人杜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另一诗人张籍的《成都曲》“锦江近西烟火绿,新雨枝头荔枝熟”为证。在诗人杜甫所做的诗及宋乐史中都曾写到,唐代开元末年,四川江陵向皇宫进贡的贡品中有柑桔,唐玄宗李隆基下旨把吃过的柑桔籽种于宫中。这批柑桔树于天宝十年秋结果,其品味之佳与四川江陵所产柑桔一样。这说明在公元八、九世纪时,西安气候相当温暖。

第三次寒冷期出现在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200年的南宋时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一首咏杏花诗中写道:“关中幸无梅,赖尔充鼎和”意指杏花充为北方之花王。柑桔只能耐-8℃的低温,梅树只能耐-14℃的低温。同时代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他的咏梅诗中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嘲笑北方人到南方后指梅为杏。此时,中原一带已不能种植梅树,表明唐、宋两朝的气候有很大差异。

十二世纪初,寒冷加剧。是时,金人入侵华北,占据了淮河和秦岭以北,定现在的北京为国都。北宋灭亡后,宋皇族定都杭州为南宋。公元1111年冬,位居江浙之间的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通行车马。国都杭州冰雪频繁出现,寒冷的天气把柑桔全部冻死。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大成在10月20日到北京,见西山遍地皆雪,遂赋诗记念。苏州南运河冬季结冰和北京10月降大雪,在历史上均属罕见,但在十二世纪,却是寻常之事。

第四次温暖期出现在公元1200年到1300年。12世纪,在中华大地上,严寒不再肆虐。在1200、1213、1216和1220年,杭州地区无冰雪天气。著名道士丘处机曾长住北京,他于公元1224年寒食节作《寒食节》,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与现在北京的气候很接近。隋唐时代,河南的博爱、陕西的西安和凤翔都设有竹监司来管理竹园,到南宋初气候转冷后,除凤翔外,皆因没有竹出产而被取消。公元1268—1292年的元朝初期,西安和博爱重新设竹监司衙门,这是当地气候转暖的又一明证。不过,这次转暖只持续了一百年左右,是我国历史时期四次温暖期中最短的一次。

第四次寒期是从公元1400年开始。在以后的近600年中,我国最寒冷时期出现在十七世纪,其间,尤以公元1650—1700年最为寒冷。在这50年中,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四次,洞庭湖结冰3次,长江几乎封冻。鄱阳湖虽湖面广阔、纬度偏南但也曾出现结冰现象。我国热带地区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冰雪出现频繁。建于唐朝,经营长达千年之久的江西省橘园和柑园,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的两次强烈寒冬中完全毁掉。

研究表明,我国近五千气候变迁的特点是: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从生物分布可以看出这一变化趋势,例如,在第一个温暖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有象群;在第二个温暖期,象群栖息北限就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到了第三次温暖期,就只有长江以南的淅江、广东、云南等地区有象群了。而在近五千年中的四次寒冷期正好与四次温暖期相反,寒冷期的时间长度越来越来长,寒冷程度越来越烈。

研究我国气候变迁史以掌握过去气候变化规律,是进行气候长期预报的基础。同时,这项研究能使我们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灾害性气候的影响,更好地适应自然。而气候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则是史学家们颇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6
古代气候比起现在来要四季分明的多,冬天也很冷。由于植被多,空气也新鲜的多。天空也没有污染,蓝天白云的,晚上看星空也是一片灿烂。下雨也不会出现酸雨。碰到小溪水塘就可以喝水,不像现在,靠近化工厂造纸厂的河道,喝一口就得嗝屁了。
第2个回答  2010-05-26
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5-26
和现在大体差不多!因为气候形成以后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可能有太大变动!
第4个回答  2010-05-26
地球的气候在这个时间跨度上好像变不了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