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了叫 崩和薨 有什么区别吗?

如题所述

有不同。

1、指代阶层不同。

崩:是称天子之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等同于“驾崩”。包括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崩”。

薨:古代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

2、词语释义不同。

崩:比喻常用山塌下来。也可作为一个姓氏,后人极少。

薨:大多跟词组一起,多用在死亡上,说法有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等。

扩展资料:

古人对死亡的讳称

1、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2、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3、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4、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19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5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说法有不同。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当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为国战死者:国~。~魂。

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yì),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

殂(cú), 泛指死亡。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

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现代民间其它的说法就更多了:
去世,逝世,过世,下世,走了,没了,蹬腿,翘辫子,吹灯,闭眼,上天堂,下地狱,见马克思,见上帝,见阎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5
古代皇帝或者高于皇帝的存在(如太后跟太上皇)一律称为“崩”意为山陵崩塌的意思表示这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而“薨”大多用于皇帝一下(如藩王或者诸侯或者中央高级官吏)他们则是用薨来形容在藩王诸侯或者二品大员一下基本上称为“卒”这是古代封建礼仪体系不可随便逾越
第4个回答  2013-11-25
崩、是封建时代对皇帝去世的叫法,薨,是对于亲王或朝中重臣去世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