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性情的自我》600字

作文《真性情的自我》600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也越来越突显,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也应符合时代的特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作文中抒写真实性情。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欲望;丰富个性语言;抒写真实自我四个方面来阐述。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770511.htm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这“需”可以是和别人沟通的需要,可以是宣泄情感的需要。“需要”能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而一篇作文也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
  帮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众所周知,大多数学生感觉写作文令人头疼,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作为核心课程的语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才能改变习作教学自我封闭,与生活隔绝的状况,给习作注入活力。
  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先观察后作文,让学生说出真心话 当前小学生普遍认为老师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因此,作文是封闭的,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他们是在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要么东拼西凑,要么抄袭他人,自己的真心话很少,没有思想,没有真实的感情。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我情表我意”。如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一幅漫画《假文盲》。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就积极引导学生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先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上是否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你见过么?你自己有时是不是也会这样?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再引导学生谈谈这样做对不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由于指导得当,学生都放手大胆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有的还分析了这些人对社会的危害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等。学生作文实现了千人千面,获得预期效果。
  先激发兴趣后作文,让学生说出真感觉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要注入思想和情感。可见,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如出一辙,千人一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不能对他们某些超出常情、有违现实的前卫想法一概否定,视为异端,从而一棍子打死,教师应积极肯定、接纳并加以引导。
  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意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要有充实的内容就要有材可选。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要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的素材。
  班里有一位女生,她平时应老师要求写的作文并不出色。可是她联系自己的身世写的一篇日记,让人读了却不由得潸然泪下。她在日记中写到:“亲爱的妈妈呀,你在哪里?你既然把女儿生下来,又为什么把我独自扔在这儿受苦呢?五一假期,别的同学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外出游玩。而我却要在家为婶婶带小弟弟,连作业都没有时间做。弟弟不小心摔了一跤,婶婶见了抬手就给我一个巴掌,还破口大骂……”没有优美的词句,没有动人的修辞,由于叙述了真实的事情,倾吐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如春天,蒙蒙细雨,万物苏醒,紫荆树的枝条也开始缀满了小红点点,笔者引导孩子们开始观察。盛开得灿烂的细小的花朵聚集在枝条上,吸引着孩子们好奇地观察,当心形的叶片变得愈加葱绿,当叶片间挂着一串串扁豆似的果实,多么令人喜悦;金秋时节,校园里的丹桂飘香,热热闹闹地开满枝头,引得学生情不自禁赞叹。每当这时,笔者总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植物,要求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从枝、叶、花、果等方面把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的特点,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成日记,形成习惯。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 笔者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例如,在指导写人的作文时,笔者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夸夸我的好同学”“你真棒”等演讲活动,让学生搜集所写同学的典型材料,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产生写作的动机。
  又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我特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拔河比赛来进行指导。先让学生观察高年级学生拔河的动作、神态,从中捕捉生动的瞬间。然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要求将自己拔河时的动作、表情以及心中的想法、感受记在脑中。随后,引导进行加工整理,鼓励他们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学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纷纷举手发言。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习作自然是非常的顺畅,水到渠成。
  在体验生活中充实个性语言
  生活即教育 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笔者在安排学生作文时,一定先安排他们观察对象,体验生活。
  例如:习作《放风筝》,学生必须先有放风筝的经历,所以应先带学生一起放一次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的艰难,放飞后的快乐;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子,有的“逍遥自在”,有的则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逐渐下坠……这样有所观,有所感,写作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实践即收获 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第二课堂的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同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学生也积累了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使得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抛弃作文知识的积累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要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阅读是输入,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表达的方法。作文是输出,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用语言表达,抓住语言这个共同点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