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

如题所述

幼儿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是教师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语言,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增强师幼的情感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为此,中公专家为广大考生详细介绍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沟通时需要掌握的一些肢体语言,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手势的使用

1.表达指令。一般使用在组织纪律、引起幼儿注意的时候。比如,当课堂上出现了吵闹的场面,老师的大声喊叫不一定有效,这时候就必须使用有指示性的手语暗示幼儿。其方法是:把食指放在紧闭的嘴上。

2.抒发情感。一般使用在当老师需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或为了实现教学情境时。它常用于辅助有声语言,创设生动、愉快、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其方式有:抚摸、拥抱等。

3.帮助理解。一般运用在讲解教育内容的重难点时,能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活动"认识动物"时,可以通过手语模仿不同动物的特点,双手模仿兔子的耳朵、伸长胳膊模仿大象的鼻子、张开双臂模仿小鸟的翅膀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动物的不同特点。

二、眼神的运用

"用眼睛说话"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肢体语言方式,如果能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眼神,能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注视,可以向幼儿传达自己的鼓励、宽容、信任、暗示和提醒。比如,课堂上,对于精力不集中或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可以凝视他几秒,从而起到告诫的作用;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环视全班孩子,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老师在关心着每一个人;对胆小、不积极主动的孩子,教师要给予鼓励的眼神,减缓他们的紧张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身体姿态的运用

举手投足也是说话,身体姿态语言包括行姿、坐姿、站姿等。幼儿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他们最直接最经常模仿的对象。教师如果身体挺直、抬头挺胸,自然给幼儿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印象,无形之中就能使幼儿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在回答题目时,考生可以借鉴上述内容,丰富答案,使答案更加具体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5

幼师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

表达技巧:幼儿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是教师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语言,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增强师幼的情感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第2个回答  2017-03-01
幼儿园相对于其它形式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在幼儿园主要是教师的口耳相传。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言传和身
教。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指示、建议等进行指导、教育、传授知识;身教则是通过示范、演示等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指导。由于幼儿所具有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幼儿园
教师是以语言指导为主的,当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不理解、有畏难情绪时,或者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都采用示范或演示的方法,即便如此,示范和演示在多
数情况下也是教师伴随着语言进行的。因而,相对来说,语言指导在幼儿园活动中发生的频率最高,起的作用更大,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师通过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影响其效果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既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就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
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
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幼儿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而可以肯定,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
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换言之,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及发
挥的效果。此外,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教师对所面对的语言对象的看法,同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教师说话时的口气、说话时态度以及声调等,都会对幼儿的
行为和情绪、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和情感发展等起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技能的确至关重要。
具体地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
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可接受性
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
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所谓不同,主要指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不
同,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随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
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躁的情绪得以缓和等
等。总之,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
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
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
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幼儿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
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口若悬河和侃侃而谈都不应是教师所追
求的。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在谴词造句上应当力求达到炉火纯青。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
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学龄前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
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幼儿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幼儿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第四,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
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学校教育的
最大不同点在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
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
模仿,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
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
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语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有如下语言策略:
其一是积极的指示和建议。这与我们通常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
导是相一致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当幼儿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这时教师的建议可以使幼儿改变做法。有关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调查认为,由于
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较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甚各协。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
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其二是愉快的表达。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
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多数教师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时,较容易做到这一点;但在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
的情感时,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教师愉快地、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
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那种高声叫喊,或对幼儿"急眼"的做法,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对抗,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其三是适时的鼓励。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
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
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语言技能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联的,正
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每个幼儿园的班容量都较大,一个班有3.40个孩子是普遍现象,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相当大
的难度,因此也就更加要求幼儿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的细致、周到,语言的指
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对教师提出如下几个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
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因而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
中注意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心灵的丰满,就没有语言的丰满;没有心灵的高尚,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教师
只有有高尚的师德,其语言才可能健康、文明、丰富、美好。其次,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它包括语音的训练,即练好普通话;包括仪态的训练,即举止
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从容镇定;包括必要的朗读训练、胆量训练和讲话训练等等。
二是要求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
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
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回答老师的"人有几只眼睛?"的问题时说:"有三只眼睛。"老
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幼儿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造成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对语言的
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意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
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三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语言策略是教育观念的反映。
如前所述,语言策略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策略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
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策略。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
为,因而,如果要形成良好的语言策略,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
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才会掌握准确的教育策略。
总而言之,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是评价幼儿教师语言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