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以《韬光养晦》为题的高中作文……8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论“韬光养晦”政策

  刘常山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段话。这段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话蕴含着积极防御的思想。中国革命是处于敌强我弱条件下的革命,依靠积极防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克强的奇迹。积极防御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宝贵精神财富,韬光养晦正是一个体现积极防御思想的重要策略。 韬光养晦意指隐藏起才能,收敛起锋芒。通常是在敌强我弱,硬拼硬打对我方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从现象上看,收敛锋芒,采取守势,甚至采取某些退却、让步措施。但实质上,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这是“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韬光养晦这个策略同样也有其运用的条件。其一,要成功地实施韬光养晦的政策,需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利而诱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以麻痹其警惕,消磨其意志,涣散其凝聚力。其二,为了完成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的转变,需要在退却防御阶段完成实力的积蓄,做好反攻的准备。因而重要的是要做好台下的工作。其三,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韬光养晦策略正是这样一个“诡道”,具有战略上的隐蔽性,因而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使敌方对我方的表面情况深信不疑。 如果上面条件中任何一点被割裂,都不能成功地实施韬光养晦策略。比如,如果不是敌强我弱而是我强敌弱,一般没有实施韬光养晦策略的必要。此时韬光养晦往往意味着丧失消灭敌人的机会,因而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人,倒是应该提防敌人对我方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 韬光养晦不是对于任何敌人都是适用的,关键是看敌方是否具有可以被利用的弱点。比如越王勾践实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政策,是因为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越国君臣的能量。如果夫差不是一个骄横狂妄的君主,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懂得“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重要性,越王勾践的韬光养晦策略就无法实现。三国时,心怀大志的刘备一度流落曹营,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也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在自己的府第里浇水种菜,制造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假象。但是曹操比吴王夫差头脑要清醒得多,依然看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使刘备感到长期韬光养晦必然被人识破,从而及早决策改弦更张。总之,如果敌方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我方的本质和潜在的发展趋势,对我持有高度的警惕意识,并且不断把破坏我方的计谋付之于行,则韬光养晦很难奏效。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方施以韬光养晦策略,敌方则可以将计就计,实施反韬光养晦政策,此时我方再死搬韬光养晦政策,就会遭受失败。 韬光养晦意味着放弃眼前的一些局部利益,在现象上作出一些让步和退却,为了使这种现象上的让步与退却不转化成为实质上的让步与退却,必须珍惜依靠让步与退却换来的有限时间与空间,完成进攻与反击的准备。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利用好难得的时机完成战略上的准备,韬光养晦就会变成真正的退却和投降而归于失败。 1918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订立了布列斯特和约。当时德帝国主义的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前线的俄国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为了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避免在德帝国主义的打击下夭折,列宁主张暂时退却,接受德帝国主义提出的割地、赔款等条件,立即签订和约。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时间去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权,调整经济,建立红军;使无产阶级保持了对农民的领导,集聚了力量,得以在1918年至1920年击溃白军和英、美、法、日、波等国的武装干涉。而随着德国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布列斯特条约成为废纸一张。这是一个成功地运用韬光养晦策略的成功范例。表面上苏维埃政府承受了屈辱,但斗争不是简单地以一时一事、一城一地而论的。苏维埃赢得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时间,并且真正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时间,强大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布列斯特和约将真正成为一个屈辱的开端。 我国历史上的汉代之初,军事力量上一度无法抗衡匈奴。为了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汉武帝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一方面,厉兵秣马,加紧军事上的准备;另一方面,继续对匈奴采取了防御的策略,推行“和亲”政策,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避免和匈奴的正面交锋。结果是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麻醉了匈奴,为日后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如果不是在推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快经济和军事建设,“和亲”政策将只能成为汉家屈辱的象征。 韬光养晦策略的成功有赖于战略上的隐蔽性。实行这个策略必须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敌方迷惑于我方的假象而不能自拔。大张旗鼓,大喊大叫,内外不分,就会被人识破机关。可以想象,如果越王勾践大肆张扬“卧薪尝胆”的消息,天长日久,吴王夫差未必不会察觉其真实意图。70年代初期,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党夺权,作为非正义的势力,林彪集团最终必然失败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从策略角度考察,急不可待,锋芒毕露,加剧了其暴露的进程。林彪一度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曾经欺骗了很多人。但是他们在庐山会议上大造什么“天才论”,上演了设立国家主席的闹剧,让毛主席看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自转之势”,从而对其形成警觉。如果他们继续收敛自己的锋芒,他们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阴谋可能会更隐蔽,危害会更大,解决起来可能会更加复杂一些。 实施韬光养晦策略,还要善于从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一般来说,韬光养晦策略较适用于战术,适用于局部,通过局部韬光养晦促进全局战略的实现。就战略全局来说,很难长期地隐藏自己的战略企图。比如,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以养病为名隐身项城,静待时机。面对武昌革命军的起义,清廷无奈,只得起用袁世凯,同时又因对其怀有戒心而未给其足够大的权力,袁遂继续称病推辞。这虽然从现象上看是韬光养晦,但事实上无论清廷还是帝国主义势力,都看得出这是在讨价还价。袁的战略企图根本无法隐藏。清廷后来授之于大权,实在是大势所趋,无可奈何。从发展观点来说,实施任何策略,都必须因时而化,因势而化。韬光养晦也必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实施。中国古人讲“奇正相变”的道理,正是如此。如果敌方已经发现了我方的意图,如果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我方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如果出现了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变化,那么,韬光养晦策略就要作灵活的调整。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方式是极为有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5
hi 我,教你一个最简单实用的作文模式
任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