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2。简述《左传》的民本思想
3。简述《庄子》散文特点

1.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气势磅礴。《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第三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君权的根本在民。例如,《左传》哀公元年记,吴师伐陈,因为十二年前吴先王阖庐伐楚时陈未肯站在吴的一面。“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指吴王夫差)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十二年前吴伐楚,入其都城郢,楚几乎亡国。这时吴王夫差的兵力看样子比阖庐时更强,所以楚国的大夫们大夫们一见吴出兵就感到震惊。这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可是唯独子西看到了问题的深层实质。他指出,阖庐之强,全凭爱惜民力,从而得到人民的效力;夫差之“强”,则靠滥用民力,从而在实际上是在为其自身的失败准备了条件,当然对楚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威胁了。子西看到了一个国君的权力的盛衰存亡最后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说明了君权的真正基础在民。 第二,立君的目的在于保民。例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在这一段引文里既包含了邾文公的思想,也包含了《左传》作者通过对于邾文公思想的评论而表现出的思想。当占卜说明迁都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时候,邾文公认定利于民就是利于君,因为他认为天立君的目的就在于养民,不思利民就不配为君;能利民才说明君的称职,为君而能称职才算有利。所以他不把利民与利君对立起来,而认定利民就是利君。他的左右却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迁都危及国君生命,不迁才有利于君。他们考虑的是国君作为个人的生命之利,而非其作为国君的使命之利。所以邾文公为他们解释了命的意义。他说“命在养民”,这个“命”就是国君的使命;而个人的生命短长,那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所以他坚决迁绎。《左传》作者对于邾文公只作了两个字的评论:“知命。”这就是说这一位国君知道他为君的使命。可见立君为民原是当时流传的一种思想认识。 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以无民,也不可以无君。立君为民,民为目的,是重要的;但是无君即无以达到为民之目的,所以君也是重要的。这里也有君民之间的张力关系,《左传》作者在这种关系中仍保持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第三,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评以至反抗。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这一段文字既说明了子产主张让人民批评执政者的思想,又说明了孔子对于子产思想的赞同。子产以为,执政者只有听见人民的批评,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才能利民;而利民才可以避免人民的反感的积累,从而才能避免大的政治动荡。这可以说是既利民,又利君。而在这君民张力的关系中,子产和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左传》作者坚持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3、庄子散文的特点

第一,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如《逍遥游》篇写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人间世》篇写齐地的栎社树,其大能遮蔽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而能造船数十只;《秋水》篇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东流至海,不见水端,那种浩渺苍茫的景象;《达生》篇写孔子观于吕梁的惊心动魄 的场面等,都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无穷的想象力,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回味。

第二,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用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徐无鬼 》篇对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而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义偃兵”的虚伪性,给与冷嘲热讽;《则阳》篇讽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篇把两个伪儒盗墓时的丑恶心态,描写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等,都说明庄子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

第三,善于比喻,生动活泼。由于庄子散文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巧比曲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含蓄蕴籍,富于变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第四,庄子是中国的语言大师 ,她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艺术效果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庄子是写生的妙手,处处表现了高超的“写生”的本领和营构“境界”的能力,穷形尽相的描写随处可见,无论是鸟兽虫鱼还是风云山水,以及深怪异人,均体物入微,形神毕肖。其词汇之大,语言之挥洒自如,在同代文章中罕有匹敌。 他的语言作为成语流传至今的相当多,诸如大相径庭,鹏翼垂天,朝三暮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望似木鸡,亦步亦趋,鸡鸣狗吠,得意望言,摇唇鼓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等,语言精练,概括力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