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成为古都的历史证据?

如题所述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约七八千年前,先民们以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中原”或“国中”,“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 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曰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说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 “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天,“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0
兄弟也是南阳人吗?我 就找到了王莽建新朝和南阳的 证据 新朝王莽的发迹地。《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有新野侯国,莽曰新都”。《后汉书郡王四》记载:“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汉书王莽传》记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为新都候,国南阳新野之古都乡,千五百户……哀帝即位后二岁,莽就国。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征还京师,居摄三年,封莽孙宗为都侯,莽自称肇名新都,故僭号为新”。 新都故城位于新野县王庄镇梅湾村,西距省道汉(中)—王(庄)公路1.5公里,东邻唐河。新都故城遗址现存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边长700多米,高3.5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5米,宽6米;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垣内外出土的文物有汉代筒瓦、板瓦、云纹瓦当、石磨、规矩镜、汉代货币等,还发现有下水管道、排水沟、水井、房基和墓葬,这些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传说新都故城墙系王莽的第九个女儿所筑,又名“九女城”。该城墙既可御敌,又可防洪。现城墙上长满野山楂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城内有居民700多人。登城东可观唐河、北可观诸葛庄遗迹。该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都城是新朝王莽的发迹地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有新野侯国,莽曰新都”。《后汉书郡王四》记载:“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汉书王莽传》记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为新都候,国南阳新野之古都乡,千五百户……哀帝即位后二岁,莽就国。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征还京师,居摄三年,封莽孙宗为都侯,莽自称肇名新都,故僭号为新”。 新都故城位于新野县王庄镇梅湾村,西距省道汉(中)—王(庄)公路1.5公里,东邻唐河。新都故城遗址现存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边长700多米,高3.5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5米,宽6米;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垣内外出土的文物有汉代筒瓦、板瓦、云纹瓦当、石磨、规矩镜、汉代货币等,还发现有下水管道、排水沟、水井、房基和墓葬,这些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传说新都故城墙系王莽的第九个女儿所筑,又名“九女城”。该城墙既可御敌,又可防洪。现城墙上长满野山楂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城内有居民700多人。登城东可观唐河、北可观诸葛庄遗迹。该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