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仗是组织的共产党组织结构是有什么 每个职务都负责什么工作!要详细的谢谢

如题所述

1、党的中央组织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2、党的地方组织
各省、市、县都设有地方党组织。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产生的各级委员会。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及各级委员会负责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领导地方的工作。

3、党的基层组织
党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等所有基层单位,都设有基层组织,最小的基层组织是党支部,三名党员就可以组建一个支部。

 伟大的事业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普通的、日常的工作来落实。“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在职人员经常听到的嘱咐,不管在什么行业、什么单位,也不管在什么岗位、什么职位,这都是基本的一条要求。
  对共产党员来说,“做好本职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党员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体现自身的先进性。
  “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就是辞典中对“职务”的定义。由定义出发可知,如何看待职务,根本的是如何看待自己承担的工作。
  职务工作与事业联系,如何看待职务体现不同的事业观。党员干部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承担工作的价值,只看到一己之利,只把它当作是“养家糊口”的营生,或是“独善其身”的手段,那么,对待职务自然会流入庸俗化的看法。只能带来工资却不能带来责任、荣誉和未来的工作,是乏味的,是缺乏持久动力的,难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滑入玩忽职守的地步。只有深切认识到工作的背后是群众的重托、时代的要求,才能带着感情、激发热情、畅快心情投入工作。
  完成工作需要条件,职位需要赋予一定的权力。人们常常把领导干部“在职”称为“在位”。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职务又与职位、职权密不可分,所以,如何看待职务又是权力观的体现。
  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冷静认识自己的“位子”。 权力运行涉及千家万户休戚冷暖,所以,对待职务不是个人问题。一项决策、一次执法,都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正确认识履行职务涉及的权力来源、权力运行规则、权力监督等等问题,是永恒的课题,是所有公职人员应该时刻清醒面对的。许多渎职滥权的反面教材,都是当事领导干部不能自警、自律、自省的结果。
  公职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仆”。领导干部对待自己的职务,不能不顾群众感受。群众是衣食父母,必须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心系群众安危,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对待职务不仅是态度问题、观念问题,还是本领问题。履行职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与素质。
  眼下,不少地方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一批不能胜任工作、作风懒散、精神懈怠的干部遭到查处,此举受到群众肯定。必须看到,公职是公共资源,是“能力岗位”、“责任岗位”,在位不干事、干不好事甚至不干好事是群众深恶痛绝的,也是提升党委政府效能所不能容忍的,更是相关法律规范不能允许的。
  个人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就一下子提高多少。在职干部理解自己的职务,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假如没有这个职务,我能取得今天的这些成绩吗?假如没有这个职务,我又该做何种职业选择?假如没有这个职务……多想想这些问题,对如何履职尽责会有着更深切的感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0
现在的你参考下吧追答

在我国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国家级正职:总理 
国家级副职:副总理,国务委员等 
省部级正职:各省省长,各部、委、总局的部长、主任、局长等 
省部级副职:副省长、副部长,部委归口的国家局局长,副省级市市长等 
厅局级正职:各省厅、局长,各部委司、局长,省辖地、市的专员、市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巡视员 
厅局级副职:副厅、局长,副司、局长,副专员、地级市副市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巡视员 
县处级正职:县长、地级市的各局(处级局)局长、区长,省部委各司厅局的处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调研员 
县处级副职:副县长、副区长,副处长,处级局的副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调研员 
乡科级正职:乡长、镇长,处级局的科长,县局(科级局)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主任科员 
乡科级副职:副乡长、副镇长、副科长,科级局副局长等,外加属于非领导职务的副主任科员 
科员:基层公务员,个别地区在这一级还分设了正、副股级领导职务 
办事员:基层公务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