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正面典型:王冕 杜少卿 庄尚志 虞育德 迟衡山

王冕 (第1回)

(一)主要事件:

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拒赴官约、指陈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

(二)王冕性格特点:他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性情孤傲、蔑视权贵,格调高卓,磊落洒脱。

1.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2.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杜少卿(第31-33回)

(一)总体评价:洁身自好、真儒明贤的代表。他蔑视科举,淡泊名利、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追求道德与才华的名士文人。

(二)杜少卿性格特点:

1.淡薄功名,傲视权贵,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

2.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3.讲求传统的美德。

4.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庄尚志(第35回)

特点:无心仕途,专门闭户着书、悠然自得。

事件:修建和祭祀泰伯祠、辞退朝廷征辟、拒见世俗小人、官僚乡绅

虞育德 (第36-37回)——贤人”、“真儒”,泰伯祠的主祭。

性格特点:

一生淡泊安详的虞博士,其人生态度更多地接近道家。他不慕功名,与人为善,顺其自然,做事光明正大。既不热衷于功名富贵,又不因不满恶浊而激为狂狷,而是进一步采取超脱的态度,襟怀冲淡,自然浑雅。给他官做他也做,不标榜清高而推辞,不过分热衷而狂喜,也不用堂皇言辞以自饰。

 四十岁中举前,他也是过着乡村塾师的清苦日子,妻子有病,他的“馆钱不能买药医,每日只吃三顿白粥”。他安贫乐道,心态无不足而安详和乐,颇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孔颜乐处的意味。

迟衡山:

性格特点:

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他的最高理想是经史上的“礼乐兵农”。

扩展阅读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1、王冕

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王冕出身贫苦,从小给人家放牛,后来一直自食其力,靠绘画为生,而且是个“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的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2、杜少卿

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他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认为“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极端蔑视功名富贵,甚至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

3、庄绍光

尚志,字绍光,人称庄征君,以字行于世。古典文学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南京累世读书人,即书香门第。为书中的正面人物,乃真儒也。书中的庄绍光及杜少卿、王冕等人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及思想精神。悠然是庄绍光最大的特点。

4、迟衡山

《儒林外史》的诸位贤人中,杜少卿是奇士豪杰,虞育德是平凡中的真儒,庄绍光是难以出世的“隐士”,迟衡山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小说中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他的言行无一不体现着他的“正”。

5、虞育德

《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之一。如果说杜少卿是贤人群体中的得力战将,那么虞育德就是这个贤人群体的领袖。虞博士没有奇言异行,他的生活环境并不比其他士人特殊,但是虞育德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15
《儒林外史》在揭露批判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以寄托作者本人的理想。
这些正面人物形象是作为“儒林”群丑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他们鄙弃功名富贵,不愿与社会上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有些人甚至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程朱理学表示怀疑。这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有哪些
一、儒林外史塑造的正面人物之王冕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王冕出身贫苦,从小给人家放牛,后来一直自食其力,靠绘画为生,而且是个“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的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王冕出身贫苦,从小给人家放牛,后来一直自食其力,靠绘画为生,而且是个“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的人。他的基本思想是鄙弃功名富贵,绝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不但拒绝元朝官僚的邀请,也逃避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征聘。
作者在第一回篇末特别强调:“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这同时也就表明了作者本身对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场的态度。书中写到明王朝建立以后,“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得知这消息,便发表意见说: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很显然,作者正是借这个人物以果敢鲜明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 思想观点和爱憎感情。
然而,就在作者所精心塑造的王冕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吴敬梓自己的思想局限。首先,王冕之所以不做官,是由于对母亲的孝道。因为王冕的母亲临终时叮嘱儿子不要做官,王冕是一直遵从的。可见作者心目中把“孝道”摆在了“文行出 处”之上。这正是作者对封建道德观念的崇拜信仰。
其次,王冕的“清高”除了继承了“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传统思想 外,作者还把他写成具有“儒者气象”的“高人”,他劝朱元璋应该“以仁义服人”,不可只靠“兵力”。可见作者的最高 理想仍没有跳出孔孟儒家的一套“仁政”措施,而这一套归根 结底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
根据我们对这个被作为作者的 理想人物而摆在全书第一回的王冕形象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作 者本人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
二、儒林外史塑造的正面人物之杜少卿
杜少卿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他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认为“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极端蔑视功名富贵,甚至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
他敢于藐视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竟一手拿着金酒杯,一手携着他妻子的手,去逛清凉山,一边走一边大笑,使两边的游人都不敢仰视。他甚至对朱熹公开表示怀疑。在谈到前人有关《诗经》的注释时,杜少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
明清以来,朱熹对儒家典籍的注释已成为“天经地义”,是任何人不许反对的。而在杜少卿眼里却把朱熹降低到一个普通学者的地位,认为他只不过是“自立一说”,并且“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这实际是对朱熹的权威地位表示怀疑和反对。
所谓“后人固陋”,正是指责统治阶级硬把朱注“定于一尊”,让天下读书人盲从。后来作者又通过武书的谈话加以发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5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杜少卿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与杜少卿性格气质相近的正面人物,还有早子杜少卿出现在书中的蘧景玉,以及到第四十六回才出场的虞华轩。他们可以说是作者对杜少卿这个艺术形象的补充。虽然着墨不多,却都具有反功名富贵,反市侩作风的特点。可是蘧景玉的孝道,虞华轩的“知书达礼”,也同样是吴敬梓思想中所存在的正统儒家封建思想的反映。
在《儒林外史》中作为“上上”人物出现的是虞育德和庄绍光。他们甚至是杜少卿最推崇、最敬重的人。虞育德在书中被称为“真儒”,而且是当时唯一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德 化”旁人的“圣贤之徒”。祭泰伯祠的“大典”就是由他“主 祭”的。这个人虽有“待人厚道”的“美德”,却不大讲是非原则
第4个回答  2022-03-11
1、王冕

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王冕出身贫苦,从小给人家放牛,后来一直自食其力,靠绘画为生,而且是个“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的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2、杜少卿

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他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认为“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极端蔑视功名富贵,甚至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