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六百年混战,为什么不被称为明君呢?

如题所述

第一,中国古代常常按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君的治政业绩,这与儒家的“道统”理念和“仁政”学说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评价历朝历代君王时,往往把君王归为两类,一是明君或贤君,一是昏君或暴君。一般说来,明君的基本特点是:有仁义观念,重视百姓的安康,开明对待臣下,从谏如流,勤政节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而昏君的特点是不分忠奸、荒废政事、拒不纳谏、欺凌大臣、沉迷于淫乐等,有时,把暴君从昏君中分出来,认为暴君是暴虐成性,肆意挥霍,荒淫无度,残害百姓,滥杀大臣等。

依照传统的“德政”学说,只要皇帝、大臣、百姓各安其位,遵守其责、尊仁守义,坚持忠孝理念,遵守道德秩序,坚持守规守法,国家就能“大治”。而明君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实现这种“德政”。

明君既是传统政治哲学对于帝王的要求,,同时,也是帝王对自己,以及臣下对于君王的要求,所以,“明君”的标准对于帝王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时,对于帝王成为“明君”的要求还被看成是天道要求民间的帝王必须遵守的。

秦始皇(画像)

第二,秦始皇是有很大巨大功绩,但这些功绩并不能使他具备明君的条件。

秦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他自称“始皇帝”。他被称为始皇帝,他是统一六国,避免继续战乱,在避免战乱上,是有功于民的帝王。他统一六国,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定下了千年的基业。他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强化管理措施;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在防边御外方面,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等,是很有大成就的。

但是,苛政虐民、奴役百姓,焚书坑儒,扼杀民智,特别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炼药,梦想长生,有很多荒唐举动,他的暴虐作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致使秦朝很快灭亡。这些使他成不了明君。

秦始皇(剧照)

第三,秦始皇是集功过、得失于一身的很矛盾的帝王,他的“过”与“失”方面,使他成了昏君、暴君。

黄仁宇评价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参看《黄仁宇评价秦始皇》中国网)

吕思勉:“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秦始皇(画像)

历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差别很悬殊,可以肯定,他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不能称为“明君”,至少以下几方面使他成不了“明君”:

其一,秦始皇的统治手段太残暴

秦国身居边陲,其地理条件与关内、中原不同,生性就比较粗狂,有蛮横之举,而且在消灭了导致西周灭亡的西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时,学了少数民族的一些方式,比如,凭借首级记功等,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活埋赵军40万俘虏,这被认为是很野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六百年混战,但是在历史记载中他昏庸无比,被称为暴君,主要是焚书坑儒。
第2个回答  2020-11-04
因为他虽然有统一中国的功绩,但在战后没有让人民得到修养生息,以严苛的律法治世,导致秦二世而亡。
第3个回答  2020-11-04
因为当时秦始皇的手段是非常残暴的,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第4个回答  2020-10-30
因为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做了非常多残忍的事情,比如说焚书坑儒,连坐。这些事情都对底层的老百姓不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