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农商行的政策

如题所述

      导 读
      农商银行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农商银行人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一份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许可以让处在压力之下的农商银行找到机遇。
      只要充分发挥“小法人+大平台”的灵活优势,以全局思维和系统观念谋域、谋局、谋事,守正创新推动服务,跟着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走、跟着当地产业布局走、跟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走,就能把握机遇,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发展同步。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农商银行的机遇从何而来?
      一份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许可以让处在压力之下的农商银行找到答案。

      机遇一
      公司治理持续推进
      改革进一步提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这一信号的释放,必定会让中小银行改革进一步提速。
      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银行股权结构的特点是股东数量多、股权复杂、治理难度大。提升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是加速改革的必然之选,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股权结构,持续弥补公司治理短板,进而推动改革有效落地。
      早在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依法清理规范金融企业股权关系特别指出,要做好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整顿工作,并划出了“三条底线”。一是“长期稳定”底线。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必然会进行许多兼并重组,但社会资本占主体的格局不会改变。二是“透明诚信”底线。即严格规范股权管理,严格审查股东资质,提高股权透明度。三是“公平合理”底线。切实加强股东行为约束,防止控股股东不当干预机构经营,侵犯中小股东利益。
      在新的压力与挑战下,农商银行要紧紧抓住改革的风口,对股权结构“抽丝剥茧”、对公司治理“去其糟粕”,既要依据国情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遵循市场化的现代银行制度。来保证自身稳健运营。
一是进一步强化农商银行股权管理机制。从股权变更、增资扩股的流程、审批和监督方面进行制度化设计,确保内外部监管的职能执行到位,尤其是防止虚增资本金等问题。对于股东的真实性、资质以及背景要进行严格审查准入,防止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
二是对农商银行的股本管理、业务经营以及管理层持股等进行权责分离,在信贷业务方面和股本占比方面,保证银行股权结构的合理性,严防大股东“独大”“一言堂”等问题。
三是各省农信系统亟待建立多渠道补充资本的有效机制,并以外源补充资本为切入点,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从而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实体经济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可以说,完善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将是农商银行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行稳致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机遇二
      全力以赴支持实体经济
      强化地方金融主力军地位
      在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自2019年起,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目标,加之政策引导和监管考核加大,2021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优质客户流失加剧,发展空间遭受挤压,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针对大行设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但是大行已从“被动下沉”发展为“主动进军”,农村金融中小微信贷市场中的优质客户依旧是炙手可热。
      如何巩固“三农”主阵地?农商银行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深耕本土,让金融服务更贴近区域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与自身禀赋特点,在实践中找准发力点,避免“大而全”,重在“小而美”,深耕发展特色业务,推进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是持续加大存量风险资产处置力度,强化疫情影响研判,通过稳贷、续贷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共渡难关。
三是借力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地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进行全流程、数字化的风险管控,在批量化、规模化获客的基础上,提升风险识别和贷后管理能力,降低服务成本。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四是服务实体经济要有所侧重。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应将资金用于最需要的领域。一方面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等信贷占比,支持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把“两新一重”作为投资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五是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模式创新。在“碳金融”蓬勃兴起的大势下和国家政策红利的引导下,应抢抓“双碳”新机遇,在加强顶层设计、设立绿色支行、创新绿色产品、创设“碳账户”、参与碳金融市场等方面发力,在普惠金融中嵌入绿色因子,让普惠更绿色,让绿色更普惠。

      机遇三
      创新激活乡村金融
      深度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收入提升带来农村储蓄量的大幅度增加,但是大量储蓄仍未投向农村领域,金融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低效率,加剧了城乡产业的割裂状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方面,要求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这也是未来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农商银行践行地方金融主力军的服务宗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文爱华围绕推进乡村金融深度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建议,进一步优化乡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广金融平台在乡村的运用,通过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将乡村金融纳入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针对推进乡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文爱华建议,一方面,要重点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推进数据化、信息化、平台化、圈链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乡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赋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力度,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重点支持人居环境治理、水资源治理以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保护等。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表示,一方面金融资源要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投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着重加大对产粮大县的信贷投入,抓住种子和耕地两大核心,围绕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菜篮子”产品供给,持续加大信贷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例如推动政银重点产业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在金融服务方面,刘峰强调,在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背景下,金融更好服务新市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要更好满足新市民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着力破解新市民金融服务难题。
      压力下蜕变,竞争中破茧。
      农商银行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农商银行人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只要充分发挥“小法人+大平台”的灵活优势,以全局思维和系统观念谋域、谋局、谋事,守正创新推动服务,跟着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走、跟着当地产业布局走、跟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走,就能把握机遇,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点击上图获取
      《2021农商银行转型趋势报告》完整版
      百万读者都在看
      政府工作报告给中小银行圈重点:不良处置、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建议设立中国乡村振兴银行!全国人大代表孔发龙: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银行家最关注什么?《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发布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主编/刘小萃 编制/马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