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略阳县铧厂沟金矿床

如题所述

矿床位于勉(县)-略(阳)-宁(强)三角地带的西北侧陕西省略阳县郭镇铧厂沟,北距康(县)-略(阳)-勉(县)深大断裂带约4km,西侧紧邻陕(西)、甘(肃)省界,行政区划属略阳县郭镇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5°46′03″~105°47′57″,北纬33°18′26″~33°18′46″。

该矿床以矿化受透镜状细碧岩控制,分布于韧性剪切带之中;矿体蚀变强烈,新生矿物定向排列,脉体中矿物具亚颗粒、变形纹和变形条带等粒内变形特征为典型特征。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传统观点将铧厂沟金矿归属秦岭褶皱系南部,跨及2个二级构造单元:矿区南部隶属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Ⅱ6),主要出露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Pt2-3Bk);矿区北部为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Ⅱ5),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和石炭系略阳群(D—C)展布其中(图1)。张伯声等将其划归为祁连山-秦岭-大别山构造活动带(Tt4)与燕山-太行山-龙门山构造活动带(Ct4)相互编织的秦岭构造结(Tt4,Ct4)之南部。铧厂沟金矿床位于勉-略-宁三角地带成矿有利部位。

图1 铧厂沟金矿床地质构造略图

(据魏刚锋等,2000)

Q—第四系;D1-2Sh2b—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第二岩段第二岩层;D1-2Sh2a—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第二岩段第一岩层;D1-2Sh1c—中下泥盆统第一岩段第三岩层;D1-2Sh1b—中下泥盆统第一岩段第二岩层;D1-2Sh1a—中下泥盆统第一岩段第一岩层;Pt2-3Bk—中新元古界碧口群。1—石英砂岩构造透镜体;2—细碧岩构造透镜体;3—蚀变细碧岩构造透镜体;4—韧性剪切带;5—脆性断裂;6—推测脆性断裂;7—金矿体;8—基性熔岩构造透镜体;9—片理产状;10—地层产状;11—海拔

区域地层,铧厂沟至白雀寺以南为中新元古界碧口群中亚群火山岩系(Pt2-3Bk2)。以北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震旦系(Z):岩性为千枚岩、灰岩、变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分布在郭镇以北吴家河—余家垭一带。

2)寒武系(

):岩性为千枚岩、灰岩、片岩夹中酸性火山岩,下部为白云岩、硅质岩夹磷锰矿,分布于三岔子、金家河和横线河一带。

3)下志留统(S1):岩性为千枚岩、硅质岩、粉砂岩,分布于木瓜园—白石沟以北。

4)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D1-2Sh):岩性为石英砂岩、石英片岩、凝灰质千枚岩、中酸性凝灰岩和结晶灰岩,为区内的主要赋矿地层(铧厂沟金矿即产在该层中),三岔子以北也有出露。泥盆系荷叶坝组(Dhy)的砂砾岩、千枚岩夹灰岩仅出露于荷叶坝—白雀寺一带。

5)下石炭统略阳组(C1j):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钙质片岩、碳质板岩,出露于矿区北部至略阳县城以南一线。

区内断裂发育,各时代地层多呈断层接触。岩浆侵入活动频繁,但规模一般不大,如沿略阳-干河坝北分布的超基性、基性岩体和白雀寺一带出露的中酸性岩体及各类脉岩。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地层(图1)分别属中新元古界碧口群、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及下石炭统略阳组。现由老至新(由南到北),简述如下。

2.1.1中新元古界碧口群中亚群二岩性组上段(

主要分布于铧厂沟以南,矿区仅涉及上部岩层。按岩石组合特征分为3个岩性层。原岩以酸性凝灰岩夹基性火山岩和基性凝灰岩为主,变质后生成云母石英片状糜棱岩夹火山岩构造透镜体,在其上部万家山—窑上湾一带的基性熔岩或凝灰岩常具硅化蚀变、黄铁矿化和金矿化。

2.1.2 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D1-2Sh)

分布于矿区北部即铧厂沟以北的地区,该群与南侧碧石群呈断层接触。按沉积韵律及岩石组合特征,划分为3个岩性段共6个岩性层,总厚度>850m。

1)第一岩性段(D1-2Sh1):厚372~411m,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岩性层。

第一岩性层(D1-2Sh1a):粉砂质绢云千枚岩、钙质千枚岩、细粉砂状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硅化变质石英砂岩。底部变质石英砂岩具硅化,其特点为胶结物中石英发生重结晶,并对砂状石英强烈熔蚀交代,石英脉发育,伴随有金矿化。

第二岩性层(D1-2Sh1b):下部为中-薄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产腕足、珊瑚化石。上部为中-厚层状结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该层由红岩湾向东逐渐变薄。该层中下部受剪切变形影响,发育蚀变(糜棱岩化)钙质糜棱岩,区内AuI矿(化)体产在该层中。

第三岩性层(D1-2Sh1c):下部为凝灰质绢云千枚岩,上部为凝灰质板岩。由刘家河坝向东,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及凝灰质板岩逐渐过渡为中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该层中断续分布有脉状或透镜状细碧岩,细碧岩常遭受强烈蚀变具金矿化富集地段形成金矿体,为铧厂沟金矿普查勘探主要对象。

2)第二岩性段(D1-2Sh2):该段地层与下伏一岩性段呈断层接触,厚466~544m,可分为3个岩性层。

第一岩性层(D1-2Sh2a):钙质千枚岩、粉砂质绢云千枚岩及变质石英砂岩透镜体,东部夹晶屑凝灰岩,下部泥灰岩中含珊瑚化石。底部变质石英砂岩呈透镜状断续分布,并具金矿化。

第二岩性层(D1-2Sh2b):薄-中厚层状结晶灰岩、微晶灰岩、泥质灰岩夹钙质千枚岩及石英砂岩透镜体。结晶灰岩由西向东相变为钙质千枚岩并逐渐变薄。该层中下部受剪切变形影响,发育强蚀变钙质糜棱岩,区内AuⅡ矿(化)体产在该层中。

第三岩性层(D1-2Sh2c):浅灰、灰紫色凝灰质板岩、凝灰质千枚岩夹含砾岩屑凝灰岩,下部断续分布中基性熔岩透镜体,中基性熔岩具铜、金矿化。

3)第三岩性段(D1-2Sh3):主要为灰色薄-中厚层结晶灰岩,底部为黄绿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偶夹石英砂岩透镜体,厚度120m。

2.1.3 下石炭统略阳组(C1l)

深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含Aulina sp.,Lonsdaleia sp.等化石,分布与于矿区东北边缘,与三河口群第三岩性段(D1-2Sh3)呈断层接触,区内出露厚度>100m。

2.2 构造

2.2.1 褶皱

矿区总体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仅在寨子湾矿段约800m范围内三河口群第一岩性段地层产生局部向南倒转,地表向S倾斜,至1270m标高以下地层陡倾,局部向北倾斜。

地层走向在陈家河坝以西为NWW-SEE向,陈家河坝以东为近EW向,除寨子湾矿段外倾角一般为60°~75°,地表由于重力坡压结果,局部为35°~45°。

2.2.2 断裂及挤压破碎带

区内由北向南较大断裂有:

1)阴山大梁-杨山坪正断层(F1):东西向,断层北为下石炭统略阳组灰岩(C1l),南为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第三岩性段地层(D1-2Sh3),断裂带中断层角砾岩、挤压透镜体发育,并具炭化,宽10~30m,断层面北倾,沿断裂带有泉水分布。

2)陈家湾-九房沟-吴家沟正断层(F2):略具向南突出的弧形,断层面北倾,在庙湾一带使D1-2Sh1c地层重复出现,D1-2Sh1b发生错位。

3)北光岭-刘家河坝-乱石窑正断层(F3):为碧口群(Pt2-3Bk)与三河口群(D1-2Sh)的分界断层。陈家河坝以西为NW-SE向,以东为EW向,断层面微具波状起伏,向北倾斜,产状45°∠50°~60°,使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底部变质石英砂岩与碧口群中酸性凝灰岩的产状呈角度相交,断层上盘的硅化石英砂岩强烈破碎,常产生强硅化和金矿化。该断层向东与F4断层相交。

4)万家山-庙湾-张家庄逆断层(F4):多为河床淤积物覆盖,但多处显露,迹象明显,为一断层破碎带,陈家河坝以西为 NW—SE 向,以东为 EW 向,宽10~20m,断层面南倾,为 Pt2-3

的分界线。

5)香堂沟-曹家沟逆断层(F5):近EW向,断层面南倾,该断层地貌特征明显,沿断层形成一连串的负地形或山凹,地层挤压揉皱剧烈。

6)寨子湾断裂片理化带(F6):出露于万家山-陈家河坝矿化带上,寨子湾一带尤为明显,在D1-2Sh1b与D1-2Sh1c间有一断层,断层破碎带宽1~5m,断层面总体南倾,产状:1390m标高以上为185°∠45°~50°,深部断层面倾角变为80°左右,此断层的西侧岩石产生强烈片理化和一系列平行的断裂面,南侧微晶灰岩形成定向构造或片状构造,北侧凝灰岩形成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宽20~60m,其中赋存的细碧岩产生塑性及脆性变形,使之具定向构造,强碎裂结构,假角砾斑杂状构造。该断裂片理化带为一控矿构造,在细碧岩内或边部沿与片理一致的断裂常富集成矿。

横断层(F7,F8):F7出露于后沟湾—苟家山附近,F8出露于阳坝坡,断层呈NE—SW向,使地层发生平移错位,断层西盘向南、东盘向北平移错动,错距分别为20m、60m。其中F7波及刘家河坝矿体,使AuⅡ矿体遭到破坏。

寨子湾矿段走向斜切断层(F9):断层出现于1350~1390m标高15~24 勘探线间,该断层在PD3-CM20穿脉平洞中清晰可见,产状为320°∠17°~26°,断层面为舒缓波状,具有逆断层运动性质,造成Au8,Au9,Au10,Au11及Au14号矿体错断移位,即上盘向南、下盘向北移动,断距7~25m,使各矿体沿走向空间出现无矿带。该断层由一个平硐及29个钻孔控制,每条勘探线至少2个,最多有5个工程穿过。

2.3 岩浆岩

矿区内未发现中、深成侵入岩体,但火山活动比较强烈。南部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系火山喷发相,为一套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基性熔岩、凝灰岩的透镜体或条带。

下中泥盆统三河口群中普遍夹基性火山岩透镜体,其中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层(D1-2Sh1c)中分布的细碧岩为金矿的赋矿岩石和直接围岩。

细碧岩为灰色、紫色、绿色及灰绿色,具有变余细碧、变余交织结构,块状、斑杂状及定向构造。岩石中斑晶少而小,含量在1%左右,斑晶为表面比较脏的钠更长石,分布杂乱,常含少量由绿泥石、方解石和石英充填的杏仁体。基质成分以板条状、糖粒状钠长石为主,其次为绢云母、白云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方解石、含铁碳酸盐、白钛石等,副矿物有磷灰石。近矿围岩常产生强烈钠长石化、绢英岩化、白云石及微弱青磐岩化,形成变斑状和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质矿物增多,有的几乎全由变质矿物组成,其中变斑白云石达40%~55%,形成粗大的变斑晶出现于长英质中,糖粒状钠长石达30%以上,有的糖粒状钠长石集合体略显条状长石的假象。蚀变细碧岩中,碳酸盐、石英、钠长石、绢云母、绿帘石和绿泥石细脉发育,有的见磷灰石细脉。矿物具定向排列。

细碧岩在地表呈脉状、透镜状分布,在寨子湾矿段具“右行”侧列,刘家河坝矿段具“左行”侧列的特点。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带特征

区内已发现的矿带有4个,均产在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D1-2Sh)中,即1a矿带(南南矿带)、1b矿带(南矿带)、1c矿带(细碧岩型矿化带)和2b(北矿带)。

3.1.11a 矿带(南南矿带)

该矿带位于万家山矿段北光岭一带,产于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1a底部的控矿脆-韧性剪切带中,其围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糜棱岩及含碳粉砂质绢云千枚岩。矿带总体呈舒缓波状,近EW走向,向北倾斜,倾角较陡,大多>60°。矿体呈透镜状,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处约4.5m,一般为0.8~2m。由于受后期右行构造活动的影响,矿体被多个的SN向脆-韧性断层所错动并构成右行分布形式,断距5~10m不等,同时,矿体围岩较破碎,对采矿影响较大。

3.1.2 1b(AuI)矿带(南矿带)

该矿带位于寨子湾至刘家河坝一带,产于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1a和1b之间的控矿脆-韧性剪切带中,其围岩主要为千糜棱岩或钙质糜棱岩。矿带东西向延长接近2km,总体呈舒缓波状,NWW走向,向北倾斜,倾角较陡,大多>60°。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稳定,局部地段存在尖灭再现现象(如1150,1190中段的24~48线一带),厚度较小,一般为0.7~1.0m,但Au品位较高,是本次资源潜力预测的主体之一。

3.1.3 1c 矿带(细碧岩型矿化带)

该矿带位于窑上湾至后沟东侧一带,产于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1c凝灰质绢云质千枚岩中,矿带总长度>2km。矿体与蚀变细碧岩密切相关,平面上呈断续右行分布,主要包括Au8,Au9,Au10,Au11和Au14 5个主矿体和一些零星小矿体。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延深常常大于延长,单一主矿体长度变化于135m(Au10,Au11)至265m(Au8)之间,零星小矿体长度为20~80m,矿体厚度变化大,最厚16.61m(Au10),一般为1~3m。铧厂沟金矿寨子湾矿段地质勘查提交的资源储量均产在该矿带内。

3.1.4 2b(AuⅡ)(北矿带)

该矿带位于刘家河坝后沟西部至后头湾一带,产于中下泥盆三河口群2b底部的脆-韧性剪切带中,其围岩主要为钙质糜棱岩。矿带总长度约1.8km,呈舒缓波状,近EW走向,向北倾斜,地表倾角较缓(30°~45°),下部倾角较陡(55°~85°)。矿带延伸较稳定,矿体厚度变化于0.3~1.3m不等,一般为0.80~1.01m,局部地段形成2.0m以上的厚大透镜体,是本次资源潜力预测的主体之一。

3.2 矿体特征

矿山开采利用的储量为寨子湾矿段Au8,Au9,Au10,Au11和Au14 5个主矿体及一些零星小矿体,现将5个主矿体特征叙述如下。

3.2.1 矿体形态、产状

矿体在平面上相互呈“右行”,在剖面上呈“下行”侧列赋存于蚀变细碧岩中,由北而南依次为Au14,Au10,Au11,Au8及Au9,其中Au8和Au9赋存于同一个蚀变细碧岩中,Au10和Au11赋存于另一蚀变细碧岩中,Au14单独赋存于一蚀变细碧岩内。细碧岩间为凝灰质绢云千枚岩所隔,相距4~10m。Au8与Au9,Au10与Au11之间为矿化细碧岩。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延深(沿倾向)大于延长(沿走向)。

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但由于受构造影响,常沿走向及倾向产生舒缓波状变化。1390m标高以上,矿体南倾,倾角50°~70°,1390m标高以下,倾角变至80°~90°,24线以东1270m标高以下向北倾斜,倾角85°~88°。矿体向东侧状,侧伏角由西向东由70°逐渐变为45°左右。

在1350~1390m标高上有一舒缓波状之斜切断层(F9)使矿体产生SN向错位(上盘向南北下盘向北错动)10~25m,造成矿体在空间上出现无矿带。

3.2.2 矿体规模

Au14,Au11,Au10,Au9和Au8在地表分别出露于25~3线、7~8线、8~32线和4~32线间,Au14长210m,Au11长135m,Au10长135m,Au9断续长190m,Au8断续长265m,除Au8号矿体外,深部均已控制。矿体厚1~3m。属中等规模矿床。

3.2.3 矿体沿走向、倾向的变化

除Au10,Au11,Au14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局部加大变厚外,一般比较稳定,连接尚好。Au8,Au9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Au8矿体地表在20~24线间110m范围无矿,矿体不连续,沿倾向在16~20线1310m标高上和24~28线1270m标高上无矿,因此,出现向西倾的楔形无矿空间。Au9矿体在地表沿走向断续出露,在20线及26线附近出现无矿地段,沿倾向整个20线出现无矿空间,将Au9矿体分割成2 段。因此,Au8,Au9 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均有加厚、变薄及缺失现象。主要矿体特征见表1。

表1 主要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寨子湾矿段的矿石划分为3种自然类型。

1)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为本矿段最主要的矿石类型,该类型矿石所占储量为寨子湾矿段总储量的98%以上。其主要矿物及其含量为:白云石及含铁白云石36.32%,绢云母13.25%,板条钠长石13.75%,糖粒钠长石27.25%,石英0.75%,黄铁矿1.00%。

2)凝灰质千枚岩型金矿石:紧靠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的边部,或邻近蚀变细碧岩金矿体。该类矿石分布范围窄,除在PD3-CM12中Au8矿体之北圈出一小矿体外,均无法单独圈定矿体,所占储量约为寨子湾矿段总储量的1%~2%。

3)石英脉型金矿石:在蚀变细碧岩型金矿中常见不均匀分布的含金石英脉。自然金和硫化物直接赋存于石英脉中。石英脉宽1~30 cm不等,长2~5m,石英脉走向与细碧岩垂直或斜交,产状330°∠60°。

3.3.2 矿石的结构构造

根据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粒度、自形程度及与其他矿物颗粒之间的结合关系,可分为自形-半自形粒状、填隙、包含及交代结构。根据金的赋存状态可分为他形粒状、填隙及包含结构。

矿石构造可分为变余及变成构造2大类。变余构造形成较早,主要有余星散状、变余定向及变余细脉浸染状等。变成构造形成较晚,主要有显微网脉状、星散浸染状、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角砾状及角砾斑杂状。

3.3.3 矿石的物质组成

1)矿物成分: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少量的铜、铅、锌的硫化物和自然银、银金矿等。地表氧化带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含铁白云石和钠长石;其次为绢云母、白云母和石英。此外,有少量磷灰石、电气石和金红石等。

2)化学成分:本矿床化学成分除金外,其他有益、有害元素含量甚微,Ag 0~6.00×10-6;Cu 0.001%~0.02%,Pb个别含量0.11%,Zn≤0.001%,As<0.002,S一般在1%左右。

3.3.4 金的赋存状态及粒度特征

本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白云石,其次为褐铁矿及少量其他硫化物。

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呈亮黄色、深黄色。按自然金的粒度可分为明金和显微金。明金粒径>0.2mm,呈片状、粒状和细脉状。主要见于石英脉型金矿石中,或独立存在于石英晶隙中,或与方铅矿、黄铜矿伴生。显微金主要赋存于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中,其形态为显微脉状、条状、片状、不规则状、乳滴状及细脉交叉而成的树枝状等。

根据金粒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其他矿物的依存关系,又可分为包体金、裂隙金及晶隙金3种。蚀变细碧岩型矿石裂隙金占48.7%,包体金占34.55%,晶隙金占21.35%;石英脉型矿石裂隙金占12.5%,晶隙金占75%,包体金占12.5%。

寨子湾矿段的金有88.50%集中于黄铁矿中,有11.49%分散于石英、白云石和其他矿物中。自然金粒度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自然金粒度的统计

4 成矿阶段划分

根据对矿床的矿物特征和组合特点研究,本区成矿阶段的矿物生成大致可分为3个期次共6个阶段,即:变质期(青磐岩化阶段、碳酸盐-钠长石化阶段)、改造期(绢云-碳酸盐化阶段、绢英岩化阶段、钠长-石英脉阶段)和表生期(风化淋滤阶段)。其中,改造期表现尤为突出,包括3个形成阶段,此与交代蚀变和成矿关系最密切。金矿主要在变质期的碳酸盐-钠长石化阶段与改造期的绢云碳酸盐化阶段和(钠长)石英脉阶段形成。

5 矿床成因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流体中水的来源

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见表3。氢、氧同素组成分别为

=6.96‰~9.63‰,δD=-84.7‰~-64.16‰。将所测各数据投入δ18O-δD坐标图中,除2个数据点略在岩浆水范围之外,其余各投点均落入岩浆水范围内,说明矿溶液来源于岩浆水。

5.1.2 硫的来源

该金矿床中未见硫酸盐矿物,硫化物除黄铁矿外,其他硫化物含量极少,故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代表成矿流体中硫同位素的组成。表4 为矿区寨子湾矿段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测试结果,由表可知,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2.74‰~4.55‰)和极差(7.29‰)较小,且全部样品的平均值为1.18‰。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的δ34S ‰值分布范围窄,并显示正态分布的趋势。说明矿石中硫具有岩浆热液来源硫(具幔源硫)的特征。

5.1.3 铅同位素组成与成矿年龄

由细碧岩和矿石的铅同位素测试结果(4 件)可知,铅同位素组成稳定,各组比值变化范围小(206Pb/204Pb=18.07~18.12,变化率0.55%;207Pb/204Pb=15.45~15.54,变化率0.58%;208Pb/204Pb=38.69~38.11,变化率1.1%),表明铅同位素来源是一致的。将测试结果投点Doe和Zartman的铅同位素组成演化图上,其各投点均分布在造山带与地幔之间,表明岩石和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或地幔与造山带之间。

表3 寨子湾矿段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

5.1.4 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稀土配分模式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①蚀变细碧岩型矿石与南北矿带石英脉型矿石、弱矿化石英脉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为平缓的曲线,无明显的轻、重稀土的富集,无明显的单元素异常;②无矿乳白色石英脉与矿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差异明显,前者稀土总量明显低于后者,且相对强烈富集轻稀土,反映二者成因不同;③灰岩、千枚岩的配分模式与细碧岩有细微差异,后者相对富集轻稀土;④矿区两类矿石与细碧岩的配分模式相似,均呈平缓的配分曲线,无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的富集,反映二者在成因上的联系,二者可能来源于同一深部物源——幔源。

表4 寨子湾矿段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

图2 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1—细碧岩;2—千枚岩(灰岩);3—蚀变细碧岩(矿石);4—乳白色无矿石英;5—弱矿化石英;6—南北矿带石英脉型矿石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研究表明(白忠,1996),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发现,其包裹体数量较多,但个体较小,一般<4 μm,最大18 μm,形状不规则,主要为气液包裹体(气液比为5%~22%),含CO2包裹体较少。

对包裹体气液成分测定结果看: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Ca2+为主,其次是K和Mg2+;阴离子以

为主;其次为F-和Cl-。气相成分主要是CO2,其次为CH4。主要成矿阶段的(Ca2++Mg2+)/(Na+K)=0.38~0.65,晚期成矿阶段为7.43~12.90,说明从主要成矿阶段至晚期阶段Ca2+,Mg2+浓度增高,Na,K浓度相对降低。

根据石英包裹体成分计算获得主要成矿阶段和晚期成矿阶段的盐度分别为12.9%和10.3%,将主要成矿阶段和晚期成矿阶段的温度和盐度投点于温度-盐度-密度关系图上,可知其密度分别为0.89 g/cm3和0.92 g/cm3

由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和黄铁矿、铁白云石、方解石、绿帘石爆裂温度获知,早期成矿阶段的温度范围为320~420℃,平均365℃;主要成矿阶段温度范围为320~240℃,平均265℃;晚期成矿阶段温度范围为240~205℃,平均222℃。用CO2密度法直接测得晚期成矿阶段石英形成压力范围为2.03×107~3.14×107Pa,平均2.45×107Pa。由图解获得主要成矿阶段和晚期成矿阶段的成矿压力分别为4.56×107Pa和2.53×107Pa(后者与实测值很近似)。以2.63×107Pa和2.53×107Pa(后者与实测值很近似)为主。以2.63×107Pa/km地压梯度计的成矿深度为0.93~1.73km。

矿物流体包裹体所测的CO2,CH4和CO等气体成分在某一温度与液相达到平衡,则可由此求得主要成矿阶段

为-39.05,

为-0.52;晚期成矿阶段

为-41.59,

为-0.12。即成矿流体具有低氧逸度、高二氧化碳逸度的特点。

由矿石中共生的黄铁矿、黄铜矿和斑铜矿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式,计算主要成矿阶段的

为-8.01。据流体包裹体CO2含量推算得出主要成矿阶段和晚期成矿阶段的pH值分别是6.05和5.98,Eh值分别为-0.54 V和-0.24 V。说明在成矿过程中,矿液的还原性减弱,但总体上成矿介质环境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质。

上述表明,主要成矿阶段为中温和中压环境;成矿流体具弱碱性、盐度中等、低氧逸度及还原性较强等特点。

5.3 结论

关于铧厂沟金矿的成因有以下几种认识。

1)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稀土分析结果表明,基性火山岩是金的矿源层。金矿的形成富集与韧性剪切带多期(次)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韧-脆性变形期。因此,该矿床可称之为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魏刚锋,2000)。

2)铧厂沟金矿床位于勉略缝合带中泥盆系三河口群郭镇岩组中。含矿与容矿岩系为泥盆系三河口群郭镇岩组中的细碧岩和结晶灰岩。主控矿构造为寨子湾韧-脆性剪切构造带。围岩蚀变包括退化蚀变和矿化蚀变。在矿区内产出南北2条矿化带,矿石类型为蚀变细碧岩型、黄铁绢英片岩型和石英脉型。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黄铜矿,金矿物是自然金。韧-脆性剪切构造叠加和岩石强烈变形、彻底退化蚀变以及后期含矿热液交代与充填是主要的成矿作用,属于火山-沉积岩系中的类卡林型金矿床(宗静婷,2004)。

3)在华力西运动晚期,当深部岩浆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减压带向上运移,并进入矿区,其热液对细碧岩进行交代作用,在此蚀变过程中使细碧岩发生了金矿化,进而形成金矿床,因此,该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白忠,1995)。

6 技术性找矿标志

6.1 直接标志

金属矿化的石英脉是直接找矿标志,特别是寻找石英脉型矿化体的最有效的找矿标志。

6.2 岩性标志

中下泥盆统三河口群(D1-2Sh)地层1a底部、1a和1b之间、1c凝灰质绢云质千枚岩及2b底部的钙质糜棱岩是找矿有利部位,上述受韧性剪切变形的部位是金矿化有利地段,即受韧性变形的钙质糜棱岩绢、云质千枚岩是岩性找矿标志。

6.3 蚀变岩标志

矿区及外围出现的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和绢英岩化是找矿的蚀变标志。金属矿化的岩石出露地表,受氧化作用形成的铁帽是直接找矿标志。

6.4 构造标志

NW向韧性变形构造及由其引起的挤压片理化带或韧性剪切带及其次一级的断裂常常是金矿形成的导矿、容矿构造。

6.5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Au,C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是找矿的有利区,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6.6 物探标志

电法测量的强烈充电率异常,反映较强烈的金属硫化物矿化,高电阻率反映深部可能存在石英脉体。那么,高充电率异常、高电阻率异常同时出现,则可能反映深部存在矿化的石英脉体,但在解释异常时需结合具体地质背景。

参考文献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2007.陕西省略阳县铧厂沟金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专题研究(成果报告).廊坊: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白忠.1995.陕西铧厂沟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西南工学院学报,10(2):30~39

魏刚锋,姜修道,刘永华等.2000.铧厂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矿床地质,19(2):138~146

宗静婷.2004.陕西略阳铧厂沟金矿床地质与矿床类型.西北地质,37(1):97~101

(路彦明编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