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有什么建筑格局组成?

如题所述

1420年,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修建的紫禁城终于完工了,同年冬天,朱棣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高兴地住了进去。

此后,这里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居住了24位皇帝。

紫禁城建成后,因为这里是禁止普通的老百姓进入的,所以这座宫殿也被称为"大内"。作为只能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500年来,紫禁城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后,紫禁城被正式称为故宫。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宫殿,占地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

宫殿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为世界之最。

宫殿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000米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楼高27米多,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其中,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左右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整个宫殿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或外朝,北半部为内廷。

午门建成于1420年,1647年重修,1801年再修。

故宫内现存的午门通高37.95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墩台正中有3个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五凤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

午门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

午门后有5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太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宽近58米的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3座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中开3座门和两座掖门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座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3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1420年。

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一座,桥北为3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

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3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现在仅存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1763年农历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灵柩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

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它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墙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这样布局与故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此门始建于1420年。门外设有下马碑石。

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九纵九横,以为极数,代表黄皇权至上之意。

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

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3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现存同样仅存铜质汉字。

从整体上说,西华门与宫城布局和建筑形成整体呼应的效果。

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1420年建成,明代时始称"玄武门"。

故宫内现存的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座,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一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

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

城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

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满金砖。神武门面对是北京城内的景山公园。

此门是贯穿北京古城长约8000米中轴线上的一座有其独特作用的宫门。据《养吉斋丛录》等书记载,清代"三楼",即神武门钟楼与地安门北的钟、鼓楼,都由銮仪卫掌管。并由负责天象和历法的钦天监逐日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员,轮值神武门,指示更点。

每至黄昏,神武门钟楼先鸣响108声而后再"起更"。当时,一夜分为五更,也称"五夜"或"五鼓"。

一更约两小时。每到一个"更次",则由旗鼓手鸣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尽,再鸣晨钟,也是108声。地安门北的钟、鼓楼,同样如此,所以古有"晨钟暮鼓"之说。但皇帝住在宫中时,规定神武门不再鸣钟。

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之名。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3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

在我国,清代皇帝后妃的来源与历代不同,它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选秀女制度",而神武门则是被选看八旗秀女领进和带出宫廷所必经的皇城大门。

这种严格的选秀女活动,由户部主管,每3年举行一次。选看的前一日,各旗的参领、领催等要事先排定车次,然后按顺序鱼贯衔尾而进。

每辆车上挑挂双灯,各有标志。傍晚发车,入夜经地安门至神武门外等候启门,再以次下车入宫。所乘车辆,即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再由崇文门大街一直向北,绕道仍进地安门回到神武门,估计时间已是次日中午左右。

选看完毕的秀女,再按照既定次序退出神武门,登车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却井然不乱,所以人们称之为"排车"。

据说,在我国乾隆年间,选秀女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各自争路,车不得进,不仅时有堕珥遗簪的旗女,而且有交通事故发生。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提出上述车辆由神武门向东而西绕行的方法,人皆称便,秀女的车辆就不再因抢道而拥挤不堪了。

鉴于选看秀女时,这种车马辐辏、人员麇集的情况,1801年谕旨规定,应选当日,进宫的大臣官员不准走神武门,皆必须由东华门、西华门入内,就连王子也不准由神武门行走。

另外,神武门既是皇后妃嫔及选看秀女出入的主要宫门,所以在顺治初年,参与大政的孝庄皇后就颁有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这道懿旨在早年便高悬在神武门内。清朝初期,满汉分别,极为严格。满族女子本是"天足"、"缠足"的只有汉族妇女,所以孝庄的谕旨,具体反映了清入关之始强烈的民族观念。

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故宫内现存的神武门正以其崭新的雄姿,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主要门户之一,迎接着海内外朋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