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

如题所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01
一般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淤滞、血液成分改变的人容易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具体有以下情况。
1.长期卧床的病人。因长期卧床致血流淤滞,易得下肢深静脉血栓。
2.坐飞机或火车长途旅行的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同样是由于长时腰间制动,静脉回流明显减慢,易患此病。
3.老年人。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回流的作用减弱,因而易患此病。
4.恶性肿瘤病人。恶性肿瘤可以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5.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现已证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以引起凝血因子的变化,易致血栓形成。
6.产后妇女。因雌激素的变化也易导致血栓形成。
7.手术及创伤后的病人。因制动及血管的损伤而容易血栓形成。
8.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易得此病。
9.有遗传缺陷所致的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病人。
此外,人种、血型等对该病有一定影响,如欧洲人发病较亚洲人高,A型血的人此病发生率较高。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是血流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成分的改变,凡能引起上述三种改变的因素都易致静脉血栓形成。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变久坐、久卧、久站都会引起静脉回流减慢,导致静脉血液淤滞,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第2个回答  2019-06-14
静脉血栓的初期是腿部出现了疼痛或者压痛,经常是从小腿开始;外伤或久坐久卧后下肢肿胀,包括踝关节和足部,两腿的粗细不一样,相差较大;皮肤发红或者明显的变色、发热等症状,要考虑可能是肢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表现。尤其是上述症状后,又发生了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则可能是发生了更凶险的肺栓塞。这时一定要及时前往就近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第3个回答  2018-09-19
儿童血管性疾病可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但传统的分类将这二类疾病统称为血管瘤,并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为了自身的健 康,小心是对的!那个成都川蜀血管病医院是很好的哦!有7、8年了吧!我的身体一直没有什么问题!1996年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推荐采用新的分类方法,将儿童血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瘤是真性肿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为特征,分为先天性血管瘤和婴儿血管瘤。婴儿血管瘤又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和混合型三类,而血管畸形是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血管扩张引起,根据所含血管类型不同又分为毛细血管畸形(微静脉畸形,鲜红斑痣)、静脉畸形、动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
2.血管瘤
出生时存在的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瘤,比较少见。大多数血管瘤在生后1~3月内出现,称婴儿血管瘤。血管瘤有增生期、静止期和消退期,1岁内血管瘤处于增生期,尤其在6个月内生长快速,此后瘤体可能静止,最终在几年后逐渐消退。但是许多血管瘤并不能自行完全消退,如果是高风险的血管瘤需要早期积极治疗。
(1)浅表型血管瘤 浅表型血管瘤(原称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鲜红色斑块或结节,质地软,数目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通常1厘米至数厘米,偶亦见整个肢体受累者,界限清楚,好发于颜面、肩部、头颈部和四肢。最早期的皮损表现为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不高出皮肤。常在生后1~3个月内发生,在3~6个月内逐渐增大,此后逐渐退化。50%~70%患者在5~7岁时可自行消退。
(2)深部血管瘤 为单个或多数大而不规则的真皮内和皮下结节。表浅损害颜面,表面深红或紫色,表面光滑,性质柔软。其上方可伴发浅表血管瘤,此时称混合性血管瘤。好发于头、颈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小儿出生时即存在或生后数周发生,在1年内逐渐增大,经不定的静止期后,亦可能逐渐消退,但常缓慢而不完全。有些血管瘤,可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所谓的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3.毛细血管畸形
毛细血管畸形又称微静脉畸形,原称鲜红斑痣或葡萄酒样痣。出生时即存在,表现为红色斑片,颜色淡红、鲜红或暗红,形状不规则,早期不高出皮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可分两型:
(1)中位型鲜红斑痣 红斑位于枕部及面中部,尤其多见于前额正中和上眼睑内侧,哭闹或用力时红斑明显,安静时减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皮损不高出皮面。
(2)侧位型鲜红斑痣 常见于一侧面部或肢体,亦见于一侧身体或两侧。发生于面部者,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颜色变深,亦可高出皮面或其上发生结节,常伴发其他血管畸形。
侧位型毛细血管畸形可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如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动静脉畸形成为复杂性血管畸形。如Sturge-Weber综合征(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和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血管骨肥大综合征)。前者出现软脑膜蛛网膜血管瘤,导致其下大脑皮质进行性钙化,患者可发生癫痫,对侧软瘫,亦可发生结膜、虹膜和脉络膜血管瘤病,导致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后者可伴发软组织和骨肥大,静脉曲张和(或)动静脉瘘。
第4个回答  2021-06-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