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这些对联你都看懂了吗

如题所述

每天穿梭于三坊七巷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看懂那些石牌坊前楹联的人却屈指可数,小编才疏学浅,诸多楹联认不得!没文化真的很可怕!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认真认字。

南后街牌坊

该牌坊正背面共有4对楹联。
朝杨桥路这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

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
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
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

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
该楹联为清朝末年举人王国瑞所作:“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诗中句子。这位广州诗人所描述的是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古书铺买卖孤本、善本、古旧书籍和历代名人字画,跟北京的琉璃厂一样,成为当地和外地名流学者经常光顾留连的地方。据说,近当代顾颉刚、郁达夫、郑振铎、谢冰心等,只要在福州,都爱到南后街逛书坊,购买古旧善本书籍。

牌坊的反面还有当今知名学者、书法家陈章汉、赵玉林、郭道鉴、柯云瀚等联手创作的另外两副楹联:
文事重名区,记曾笔走他州,书藏旧肆
人情欢盛世,看又灯迎元夜,塔展中秋
\
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
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州
郎官巷石牌坊
该牌坊为门楼形式,门柱上刻卓斌青撰、陈朱书的对联(字体为行楷):
课学秋灯,书声喧里巷
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
此联说的是郎官巷内浓厚的读书氛围。学子们寒窗苦读,琅琅书声响彻郎官巷。读书之余,学子们还会聚在一起饮酒斗诗,挥斥方遒诉说远大志向。末句中的“枌榆”原指家乡,这里可理解为,学子们的这种豪气,足以令乡里的父老震动。郎官巷东接南后街,为弯曲的街道,北为杨桥路,南为塔巷,原长度居三坊七巷之首,今仅剩一百余米。曾居住在这里的宋代刘涛一家几代为郎官,使“郎官”成了巷名。严复先生在此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维新志士林旭17岁从郎官巷走出,24岁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因积极为民族命运奔走,被尊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塔巷石牌坊
该牌坊上亭盖顶上有一六角塔造型,还有飞檐等构件。门柱上刻林山撰、傅永强书的(字体为篆书):
六子登科,理学融天地
双梅探屋,修文烛古今

据说“六子登科”藏有一段往事,陈承裘的正妻林氏生下了包括长子、我国末代“帝师”陈宝琛在内的六男一女。虽老五幼年夭折,但余下五兄弟与陈承裘侧室张氏生的一子尽登科第,才有了享誉全国的“六子科甲”匾额。“双梅探屋”意指二梅书屋。该书屋是清代翰林、林星章的旧居,因房前植有两株梅花,故取名为“二梅书屋”。“理学”与“修文”对仗,指做学问、修文学。“烛”作照亮解释。
黄巷石牌坊
该牌坊由亭盖、飞檐、斗子拱等构件组成,顶部为鸱尾造型。上书卢为峰撰、蒋平畴书的(字体为行书):
科甲蝉联,海峤人文罗福地
声名鹊起,榕垣才望奋清时
联中“科甲蝉联”指连年科举高中,“海峤”指海边多山,代指福建。“榕垣”释为福州城,“清时”意指当代。黄巷源自晋代。闽中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而不见“陈巷”或“林巷”,是因为两晋时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入闽,其中部分黄姓的后裔聚居于此地,修学守道,深居简出,令人肃然生敬。传说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攻城拔寨,经过此巷,竟也熄炬噤声而过,秋毫无犯。
安民巷石牌坊

该牌坊有抱鼓石,中匾刻坊名。门柱上有翁绳馨撰、余险峰书的9言(字体为行草):
驿馆驻车,枕戈同卫国
省垣揽辔,张榜且安民
前一句讲的是,新四军办事处曾设于此巷,用“枕戈同卫国”形容他们在抗日烽火中为国尽忠的情景。后一句说的是黄巢路过此地时,约束兵马、张榜安民的典故。这里的“辔”,是指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揽是拉的意思。
宫巷石牌坊
该牌坊有亭盖,抱鼓石,中匾刻坊名。柱上有丘幼宣撰、吴乃光书的12言(字体为行书):
紫极祀三清,仙家日月超凡俗
吴兴遗甲第,船政风云耀简编
前一句,“紫极”指巷中的紫极宫,“三清”代指道教。后一句,“吴兴”是沈葆桢的故乡,“简编”是历史的意思,说的是沈葆桢洋务运动期间致力于船政的典故。宫巷原名仙居里,因宋时巷内有紫极宫,直至明代才改名宫巷,清代福州著名官员沈葆桢曾世居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