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论又哪些观点?

如题所述

试论李清照的<<词论>>(2007-07-20 08:28:07)标签:文学评论

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北宋末年,具体到当时的文坛,应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暂时处于沉寂,以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而著称的周邦彦正蜚声词坛之时.我们知道,虽然苏轼以他的创作实践开创了豪放词风,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苏轼之后,也并没有人沿着他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传统的婉约词风仍在词坛上占着统治地位.到了北宋末年,周邦彦代苏轼而起,跃居词坛盟主地位.他的词严于音律,字句精工,在艺术上给当时的词坛提供了一种规范.在词坛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李清照总结了五代,北宋以来词人的创作实践,在此基础上,依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写成了这篇著名的文学批评专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李清照的<<词论>>对于当时词的发展和促使词坛繁荣来说,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作为八百多年前的一位妇女能写出如此有见地的文学批评文章,也真是难能可贵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10
1\李让词首次具有了女性意识,这与创作者的性别是分不开的.之前的词都为男性所作,即便涉及到女性,都是男性猜度女性的心理,或是以女性的口吻写成的,主体的视角总不能摆脱男性的束缚,甚至可以说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的阴影.
2\李的词婉约清雅,独成"易安体",也使得其成为婉约派之首.
3\李后期写愁将自身遭遇\家庭变故\国家灾难相结合,突破了之前那些艳词专写闺阁怨妇之愁的囿限.
4\李词的语言是绝对具有独创性的.原因有2:a.李大胆地将口语\俗语运用到词中,使得其词明了易懂,又不失生动的表现力;b.李大胆地使用叠音字,早已经是公认的独创,<<声声慢>>中18字(后面的"点点滴滴"也算上)的叠音词可谓前无古人.其实这与李推崇甚至可以说捍卫词的音韵(律)是分不开的.

个人观点。
第2个回答  2014-01-10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李清照故居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