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怜屐齿映苍苔的屐是什么意思

把单个的字进行解释 全文更好

应怜屐齿映苍苔的屐意思是:木头鞋

屐拼音:jī,注音:ㄐ一,部首:尸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

五笔:NTFC,仓颉:SHOE,郑码:XMEX,四角:77247

结构:左上包围,电码:1453,区位:6976,统一码:5C50

笔顺:フ一ノノノ丨一丨フ丶

释义:木头鞋,泛指鞋:木屐。屐履。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屐齿[jī chǐ] 

屐底的齿。

2、木屐[mù jī] 

木板拖鞋;木底鞋。

3、屐响[jī xiǎng] 

木屐的响声。

4、帬屐[qún jī] 

比喻注重衣饰的年轻人。

5、丁屐[dīng jī] 

底部带有钉齿用以防滑的木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2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怜”字值得推敲。怜什么呢?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的屐齿,但是,屐齿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怜惜,怜的对象应该是“苍苔”,它是屐齿“印”的对象。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到的结果。被屐齿印出痕迹的苍苔比之屐齿更足可怜、可爱、珍爱。但,怜惜的是苍苔,还是园子内外人迹罕至的宁静呢?或者是二者都一样弥足怜爱?这一切也许不应该过分拘泥。应该认真体会的是,从这个“怜”字中,透露出这个诗人的心理特征:这是个外部感觉很精致、内心也很敏感的人。
这种精致和敏感还可以从下面一句“小扣柴扉久不开”体悟。
小扣,是轻轻地扣(不是数量上扣得小,不是小睡片刻的小)。但是,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诗人没有说后来改变了策略,应该是一直“小扣”。这个人不但是细心的,而且是很有耐心的,是很珍惜园子的宁静的。
尽管热爱宁静,但是柴门久扣不开,是不是有些扫兴?诗人也没有交代,或者是来不及交代吧。随即却有一个意外的现象,转移了他的注意:朋友门墙里的红杏冒了出来。这个神来之笔,成了千古名句。原因可能是:
一.表现了诗人心理上的一个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春天已经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
二.这个发现的可喜还在于:一枝红杏,而不是一树红杏。如果是一树红杏,春天早已到来。而一枝红杏,则是最早的报春使者,最早和我不期而遇,是我的发现。
三.这是一刹那的惊喜,没有准备的欢欣,无声的、独自的欢欣,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而且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
四.一般地说,诗句的好处,是不能脱离全诗来理解的,但是这两句,却在长期的传诵中,常常被独立的引用。有时表现在外界重?R下,抑制不住的生气或者活力;有时则具有了由格言式的意义衍生的寓意;红杏出墙,用在男女关系上,表示女方有外遇。
我们选这篇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春天的美好,也有这样偶然地被发现的。
这和杜牧的满眼鸟语花香的纵目远眺,是很不一样的,不一样不仅在景色,而且在心情和胸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7

“屐”就是木屐,古人穿的一种鞋,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普遍服饰,一直没有中断过,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区仍非常普及,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

全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可以这么翻译了:满是怜惜映在苍苔上的屐齿印,轻轻的扣啄小园的柴门迟迟不见有人来开。但是满园子春色还是关不起来的,你看就有一支红杏的枝头探出了墙外。

这是一首宋诗,其中的理趣要细细体味。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0526.htm

第3个回答  2013-03-09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应该。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3.怜:爱惜,怜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 怜悯,是爱的意思。  5.苍苔:青色的苔藓。  6.小扣 : 轻轻地敲。  7.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今译】 园主人可能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所以客人轻敲柴门才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前两句的翻译有歧义,聊备一说:  正是珍爱木屐在(久久没人走过的)青苔上印上齿痕(的心境),轻轻叩打久久未曾开启过的柴门。  诗意应为作者偶遇一个风景绝佳的庭院或访问一个隐世无名的贤者,他对自己能见人所未见之风景,知人所未知之人物自傲于心,故言“应怜屐齿印苍苔”,初入宝境之谓也。“小扣柴门”,谓或途中偶遇,既已“一支红杏”,略见一斑,何必妄求全豹;或乘兴而来,彼此以德行相闻,何必强见安道,此与杜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为宾主两说。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阴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 也便 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第4个回答  2010-05-17
【注释】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