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审美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和情趣的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明清家具。

明式家具是指制作于明至清代前期的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服务于人,同时还凝聚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大众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明清家具的设计风格是同期大众审美文化意识在工艺生产活动过程中逐步积淀和凝聚的,充分反映了同期大众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审美意识。

2、古代山水画。

我国古代的山水画艺术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将永远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像一条巨龙一样雄伟无比。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古代山水画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是无价的。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这同样是一部美史,本文将通过实例的方法探讨中国山水画存在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通过《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极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

3、古代诗词。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有大量的关于孤独的话题,同时这些孤独者大都钟情山水,崇尚回归自然。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感与寄身山水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当中国文人需要的特殊情感及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孤独感,自古至今延绵不断,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也影响了所有中国人的审美。

4、古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人生命情调与心灵律动的形态,在这片天地中,交融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情趣、审美观念以及空间意识。而且,从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寻摸到中国文化血液中禅的因素。

园林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中国古典园林从立意构思、掇山理水、移花栽木、 题名点景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山水意识:追求自然本真,向往超尘脱俗的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秉承一种旨在个体生命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

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包含着对人生的审美态度:要求人们摆脱千般比较、万种求索,在繁华的万象中直觉顿悟生命的本来面目,从而达到精神的圆满自足。在某种程度上,禅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这成为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发生联系的契机所在。

5、古代女子。

从结实健康,细腻柔弱,自然飘逸,到雍容华贵,纤瘦妩媚……每个年代的审美标准各有千秋,这是每个时期社会人文的折射,是一种必然现象。而什么样的美人,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美女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母系氏族时期:粗壮结实。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的,我们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殷商时期:个高就是美。商纣王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凭什么呢?就凭他高。殷商时期的主流审美就是以高为美,所有的女子也是以身材“颀长”为美,大家纷纷寻求长高的办法,最流行的就是跳舞了。

先秦时期:北方体长,南方细腰。先秦时期,北方依旧以体长个高为美,南方却开始以腰细为美,因为“齐王好紫衣,楚王好腰细”,后世称腰细的女子为楚腰,可见影响力有多大。不过这嬛嬛一袅楚宫腰是靠饿瘦的,代价实在是大。

汉代:体轻为美。汉代人为“体轻”而跳舞,就是俗称的减肥。汉代也是第一个女子以轻柔纤弱为美的朝代,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就是以身姿翩然获宠的,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能在人手掌上跳舞,可见她有多轻盈。

魏晋南北朝:“病态弱”才是美。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男女,所有人都化妆、减肥、好美色,所以当时的天下第一美人竟然一度是男人,这当然激起了当时女人的斗志,所以更加追求又白又瘦的病态美。

唐代:健康的“丰腴”美。唐朝流行的是“丰腴”美,是健康壮硕的身体。其否定了之前一味追求“瘦”的审美,提出了身材合理匀称,面色健康红润才是美,当时无论男女都擅长运动且学习文化,审美也很积极向上。

宋代:以“小”为美。宋代时期,女人需要裹脚,不宜出门,不允许学习知识文化,仿佛生来就是男人的附属品一样。审美以“小”为美,小脚、小手、小胸、小嘴,甚至身材都是以矮小为美的。

明代:眉越细越美。明朝,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发展的特别快,审美也出现多元化,就是大家说的各有各的美,明朝的美人除了都是细眉之外,剩下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式的美都有不同人的追捧。

清朝:娇弱为美。清朝流行的美,戏剧话本中就告诉我们的:眉如新月、眼含秋水、面如满月、樱桃小口、肩若削、腰如柳、三寸金莲等等,总结起来一句话,以娇弱为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0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

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

我们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到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07
明清家具,山水画,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