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有哪些原则?

如题所述

要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就要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就要对礼仪的原则有基本的认识。

礼仪的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也是在社会交往中确保正确施行礼仪和达到礼仪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人际交往的礼节,自然当以真诚为第一原则。真诚是君子最宝贵的品格,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二)敬人原则

你希望别人尊敬你,首先你要尊敬别人。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尊敬他。彼此互相尊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愉快,才会减少摩擦和纷争。“真诚”和“尊敬”密切相关。没有真诚,尊敬是虚假的;不尊敬人,真诚也不复存在。社会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表面上对你非常恭顺尊敬,但背地里却对你说三道四、搬弄是非。这种缺乏真诚的“敬意”,是我们运用礼仪时必须加以避免的。在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三)自律原则

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要求人们从内心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按照礼仪规范待人接物,而无须外界的提示和监督。在交往中,希望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所以,要真正领悟礼仪、运用礼仪,关键还要看个人的自律能力。

(四)遵守原则

礼仪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产多寡,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和自觉遵守礼仪,并用礼仪规范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我们违背礼仪规范,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也难以成功,这就是要遵守原则。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礼仪的应用、推广。

(五)宽容原则

宽容意味着要有容人的雅量和多替他人考虑的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也是一种美德,它被视为现代人文明的一种礼仪修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六)平等原则

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可厚此薄彼,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

但允许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七)从俗原则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局面。对这一客观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轻易地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之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随意批评、否定他人。

(八)适度原则

过分表达对他人的尊敬,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同时也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要把握好分寸,根据交往的场合、事件、人物、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礼仪表达,做到与人交往大方得体、恰到好处。不能认为无论在哪里,都是“礼多人不怪”,应该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当然,运用礼仪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只能勤学多练、积极实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