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诺门罕战役谁赢了?双方之间的伤亡有多大?

如题所述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各国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战争,目的达到了,即使战场上有些失利,也不能说是输了。比如1793年到1815年间七次反法同盟,英国鼓动各国对抗拿破仑,战场上是多次失利,但英国将拿破仑困在了欧洲大陆上,还借拿破仑的手削弱了欧陆各国,英国人趁机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殖民地,国力日盛,成了大赢家。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诺门罕战役也是这样,战场上的胜负不算什么,双方都达到了目的。

1939年是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在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实力大增、羽翼渐丰的纳粹德国越来越不掩饰扩张的野心,各国政要目光聚焦欧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诺门罕战役爆发了。诺门罕战役的起因是1935年以来苏联和日本间就经常发生的边界武装冲突,但在当时特殊的局势下,在苏日双方高层有意操纵下,一场几百人的小冲突,演变成了长达135天、前后投入20余万人的大混战。


诺门罕战役1939年5月11日开战,1939年9月16日停火,日军死亡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苏军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从伤亡数字上看苏联吃了亏,但战事最终以日本关东军战败,日本主动退让结束。说是日本战败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损失任何利益,苏联方面也没有趁机得寸进尺,双方高层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真说不上谁输谁赢。

先说日本方面,自从纳粹德国在欧洲不断扩张以来,日本政府内部就有“北进”和“南进”两种战略方向的争论,“北进”就是进攻苏联,拿下西伯利亚;“南进”就是进攻英美殖民地,拿下东南亚。日本是一个岛国,从资源角度考虑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是其最眼馋的,而且英法各国对于纳粹德国的不断退让,也暴露了它们外强中干的本质,日本政府高层倾向于“南进”。但“北进”牵扯到日本陆军核心利益,日本政府挺害怕这帮动不动就搞“下克上”的陆军,不敢强压,事情就僵住了。


自从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之后,日本陆军心态爆棚,一直看不起俄国军队,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诺门罕战役,关东军上下根本不把苏联红军当做对手,自觉优势很大,不顾日本政府命令自行挑动边界冲突是常干的事。但诺门罕战役中苏联表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实力、凶猛火力一下就震撼了日本陆军,此战中苏联的装甲车辆是日本的7倍、火炮数量是日本的6倍,消耗了31000吨弹药(相当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弹药总消耗量),一半以上的日军还没见到苏军的影子就都被炸死了。


嚣张惯了的日本关东军自然不甘心失败,还想调集部队报仇,但在1939年9月3日被日本大本营紧急叫停。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斗气,诺门罕战役表明苏联不是连枪都不能给士兵配齐的沙俄,与强大的苏军作战得不偿失;再加上欧洲传来消息,纳粹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觉得被盟友耍了,就更不愿意同苏联全面开战了。日本高层借着关东军战败的机会压制了陆军的“北进”呼声,全力推动“南进”计划。

再说说苏联这边,1933年希特勒全面掌控德国之后就对苏联表现出了强烈的敌意,1936年11月德国、日本《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更是让苏联高层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因为这种遭到东西夹攻的局面曾经出现过。1918年至1922年间,为了消灭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英法美日等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西到乌克兰平原,东到西伯利亚地区,全是战场,局面很是凶险,前车之鉴,苏联自然不会掉以轻心。


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苏联从1933年起开始新一轮的五年计划,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要在乌拉尔及西伯利亚等地区兴建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了不影响国内经济建设,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苏联在初期是采取保守策略,但日军太过疯狂,边界冲突越来越激烈,因此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苏联高层决定给日军来个狠的,以打促和。为了保障作战,苏联铁路系统满负荷运转了2个月,超过5000辆卡车日夜不停的往前线输送物资,这才让朱可夫打出了震撼人心的进攻场面。


诺门罕战役取得优势后,苏联见好就收,除了保障东线安全的目的已经达到外,最重要的还是当时苏军本身问题多多。首次投入使用的陆、空军新装备暴露了大量问题,非战损伤严重;受“大清洗”影响,缺乏有经验的军官,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苏军首次进行多兵种大规模协同作战,默契不足,造成大量误伤,这也是苏军伤亡比日军高的重要原因。


1939年9月1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签订停战协定;后来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外交博弈,双方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曾经想撕毁条约,和德国夹击苏联,但是诺门罕战役的阴影确实挺大,再加上其他利益考虑,就没打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