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到底有几种?都有什么区别?哪种是正版 ?求解

如题所述

严格来说这三款红牛都是真的,都是属于“正牌”。
红牛原本是一个泰国的品牌,由泰国许氏家族许书标创建的。我国市场中只有一款红牛的就是严彬旗下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严彬去往泰国出差接触了红牛之后觉得其在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商机,严彬因此和许书标合作获得了红牛在中国的经营权,将红牛带入到了中国市场中。
而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红牛安奈吉饮料,这两款红牛都是由泰国的许氏家族为了针对国内红牛推出的。
早在2016年时,许氏家族就表示在红牛中国的商标授权到期后将不再续约。而对于严彬来说红牛就是自己的“金山”怎么可能就此放弃,严彬一方则表示双方曾签订过一份有效期为50年的合作协议,严彬态度明确不可能放弃红牛的。就这样两家明面上“开撕”争斗不断,至今为止两家已经打了不少官司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6
红牛饮料的功效成分主要包括牛磺酸、赖氨酸两种重要氨基酸,以及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四种重要B族维生素。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白砂糖和咖啡因。矿物质饮料和维生素饮料功能相似,是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的如铁、锌、钙等各种矿物质元素。
此红牛非彼红牛,三种红牛分属两家公司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华彬经营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为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主力军,目前占国内红牛产品大约85%的市场份额,销量排名前五的区域分别为华南、华东、西北、东北、西南。
而深圳普盛运营的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则是从2019年10月份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经占到国内红牛产品大约10%的市场份额,主要销售区域为:华南、华东、西北、东北等地区。
另外,近日养元饮品公司获授权销售的红牛安奈吉饮料是从2019年5月份开始在中国内生产,目前该产品占国内红牛产品大约5%的市场份额。后两种产品皆属于泰国天丝旗下,三种红牛饮料分属两家不同的公司。
三款红牛成分差在哪?
消费者可能迷糊了,原来市场上居然有三种红牛,那该如何选择呢?先来看一下三种红牛的配料表。
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咖啡因、肌醇、赖氨酸、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B12;
维生素风味饮料:水、白砂糖、柠檬酸、食用香精、柠檬酸钠、牛磺酸、DL-苹果酸、苯甲酸钠、绿茶浓缩粉、肌醇、烟酰胺、柠檬黄、日落黄、维生素B6、维生素B12;
红牛安奈吉饮料:总皂苷、牛黄酸、咖啡因、肌醇、烟酰胺、泛酸、维生素,特别添加西洋参提取物。
三种红牛配料表略有差别。需要提示的是,在这些配料中,苯甲酸钠是一种用于延长保质期的防腐剂,而柠檬黄是人工着色剂。近年来,出于安全性顾虑,国外这些成分使用分别受到不同程度限制。食品添加剂等配料的选择,体现的是对公众健康的重视程度。在日本,苯甲酸钠已停止使用,当地《食品安全法》没有将其纳入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则要求苯甲酸钠在食品中最高用量不得超过0.1%。
在欧盟,也已有多个消费者保护协会敦促其全面禁止包括胭脂红、柠檬黄在内的6种食品着色剂。对于具有争议的人工着色剂,在英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也被核黄素、焦糖色两种天然食用色素取而代之。
困了累了也不能光靠“红牛”
不管哪家企业的红牛,健康时报记者发现,红牛的适应人群基本涵盖长途驾驶、会议、培训、户外运动熬夜加班考试等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困了累了不能光靠“红牛”。
虽然在中国红牛多年来被赋予抗疲劳的保健功能。但在海关总署于2016年4月发布的“2016年商品归类决定”中,红牛能量饮料被认定为“不具有典型功能型饮料的特征”,未超出加味、加糖或甜物质的水、包括矿泉水和汽水”范围。即使获得了“小蓝帽”加持的红牛安耐吉饮料,也只是保健食品范畴,不能替代药物,更不能频繁饮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蔡同一教授曾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建议,累了困了不能依赖于功能性饮料,不提倡频繁使用。对待身体应该顺势而为,身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会影响健康。如果累了困了,不妨暂时休息,给身体适度的调节。
此外,对于孕妇、儿童和哺乳期的妈妈也不适合饮用红牛。
第2个回答  2022-03-13
文:缪禾
一年数次的红牛&uot;约架&uot;又来了,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寻常。
当身心疲惫的时候,耳边总能响起“困了累了,喝红牛,”这句话经典口号,作为一款功能饮料,红牛在中国待了35年,但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人说红牛变了“味”,昔日的饮料巨头,在不知不觉中也略显“低迷”。
事实上,市面上有三种红牛产品,都是一样的包装,不少人从小喝到大中国红牛,实际上是“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那另外两种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红牛安奈吉饮料又是什么回事呢?不仅包装相同,连标签也一样。如果你对红牛4年的商标“争夺”有所,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首先,为什么会有三种红牛?事实上,这与红牛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有很大关系。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红牛已经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法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严彬出现,给红牛提供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机会。
因此,在1996年,红牛商标的持有者泰国天丝和严彬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红牛维他命公司。从那时起,严彬就拥有了生产和销售红牛产品的权利。这也是目前市场上三种红牛产品之一(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2020年10月29日,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行为保全裁定书让消停已久的红牛口水战又再度升级。11月16日,红牛维他命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人民法院裁定,中国红牛拥有50年在中国独家生产和销售红牛饮料的权利。”这一声明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广泛。11月18日,天丝集团向媒体发表声明:“我们强烈谴责严彬方利用合资企业发表虚假声明,误导公众,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在此之前,两家红牛已经“闹崩”。泰国天丝表示严彬的授权期限只有20年(2016年10月到期),而严彬却说是50年。到目前为止,整个事情还没定论,所以市场上也就有了两款红牛。
那么第三瓶红牛是从哪里来的呢?红牛安奈吉饮料其实也是由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授权在中国生产的。于2019年底进入中国市场。其实,这是因为泰国原包装未能拿到批文,于是重新给予的一个新的红牛。目的也很简单,让红牛安奈吉饮料和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一起抢占中国市场。这样的状态下,使得整个市场上出现了三种都叫红牛的产品,且都是正版。而现在这样的闹剧,还没有结束。
利字当头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华彬集团,一家外资企业,一直试图把自己装点成中国的国有企业,打感情牌,悲情牌,从而混淆了基本的商业逻辑:“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才是红牛故事的真正开端。
1995年,天丝老板徐书标与严彬的会面,,在华彬集团于中国铺天盖地的营销中,早已传成了一段“民族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佳话。华彬集团称,严彬是第一批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早年他们曾南下泰国谋生,甚至还卖过血。华彬集团创立之初,历经艰辛,与许玉萌“偶并“偶然”与许书标相遇,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熟悉,他们一举打开了中国的能量饮料市场。
事实上,红牛的创始人徐书标也是海南文昌的华裔泰国人。1962年,40岁的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制药厂。到了上世纪70年代,泰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与中国90年代类似),工薪阶层和工人已成为主要劳动力。徐书标发现了商机,在他的制药厂——开发了一种名为“Krating Daeng”的“滋补饮料”,即红牛的前身。
到了1981年,经过多年的营销和品牌积累,红牛饮料终于在泰国打开了市场,开始走向世界——据许书标自传称:“红牛为我带来每日1100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12万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在1995年之前,泰国红牛不仅在泰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徐书标在1987年授权了奥地利红牛,自此,红牛在国外有了第一个“代言人”。有趣的是,泰国红牛卖到全世界168个国家,只有两个国家得到许可:一个是1987年奥地利红牛;一个是1995年的中国红牛。
这样说来,严彬和徐书标的相遇是偶然的吗?再说,当时这种生意,是不是一个风口?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严彬在泰国的主要业务是房地产。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依靠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的房地产行业赚了很多钱。又岂不知:房地产跨界跨国进军功能饮料市场,若没有成功先例,潜在的商机,技术的加持,谁敢尝试?其次,华彬集团刻意突己的国内情怀和民族情怀,并借此混淆商业的基本逻辑。
在华彬集团在中国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可以看到严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建设的渴望,选择开启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事实上,1995年后的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泰国处境相似,当时随着经济的繁荣,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量增加。可以说,这是一片沃土,渴望外资和企业进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常态。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严彬团队与泰国天丝合作成立北京红牛后,泰国天丝不仅为严彬提供了品牌授权,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和专家支持,但严彬团队却一味邀功自赏。
只用了数月时间,就完成了谈判、签约、投产、上市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宣传话语,就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视时代的力量,无视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帮助,将一个企业说到国家的高度,一味地给自己戴高帽子,这样的说辞,实在是令人害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严彬的经典用语。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严彬一直是红牛在中国的“代言人”。即便如此,据《财经》报道,在2015年之前,北京红牛已经有20年没有召开过董事会了,而作为最大股东的徐氏家族从未获得过一分钱分红。在这一点上,如此看来,这似乎不像是遇水架桥,倒像极了过河拆桥。
本文由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违者必究。
第3个回答  2022-03-13
文:缪禾
一年数次的红牛&uot;约架&uot;又来了,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寻常。
当身心疲惫的时候,耳边总能响起“困了累了,喝红牛,”这句话经典口号,作为一款功能饮料,红牛在中国待了35年,但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人说红牛变了“味”,昔日的饮料巨头,在不知不觉中也略显“低迷”。
事实上,市面上有三种红牛产品,都是一样的包装,不少人从小喝到大中国红牛,实际上是“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那另外两种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红牛安奈吉饮料又是什么回事呢?不仅包装相同,连标签也一样。如果你对红牛4年的商标“争夺”有所,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首先,为什么会有三种红牛?事实上,这与红牛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有很大关系。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红牛已经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法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严彬出现,给红牛提供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机会。
因此,在1996年,红牛商标的持有者泰国天丝和严彬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红牛维他命公司。从那时起,严彬就拥有了生产和销售红牛产品的权利。这也是目前市场上三种红牛产品之一(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2020年10月29日,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行为保全裁定书让消停已久的红牛口水战又再度升级。11月16日,红牛维他命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人民法院裁定,中国红牛拥有50年在中国独家生产和销售红牛饮料的权利。”这一声明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广泛。11月18日,天丝集团向媒体发表声明:“我们强烈谴责严彬方利用合资企业发表虚假声明,误导公众,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在此之前,两家红牛已经“闹崩”。泰国天丝表示严彬的授权期限只有20年(2016年10月到期),而严彬却说是50年。到目前为止,整个事情还没定论,所以市场上也就有了两款红牛。
那么第三瓶红牛是从哪里来的呢?红牛安奈吉饮料其实也是由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授权在中国生产的。于2019年底进入中国市场。其实,这是因为泰国原包装未能拿到批文,于是重新给予的一个新的红牛。目的也很简单,让红牛安奈吉饮料和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一起抢占中国市场。这样的状态下,使得整个市场上出现了三种都叫红牛的产品,且都是正版。而现在这样的闹剧,还没有结束。
利字当头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华彬集团,一家外资企业,一直试图把自己装点成中国的国有企业,打感情牌,悲情牌,从而混淆了基本的商业逻辑:“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才是红牛故事的真正开端。
1995年,天丝老板徐书标与严彬的会面,,在华彬集团于中国铺天盖地的营销中,早已传成了一段“民族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佳话。华彬集团称,严彬是第一批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早年他们曾南下泰国谋生,甚至还卖过血。华彬集团创立之初,历经艰辛,与许玉萌“偶并“偶然”与许书标相遇,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熟悉,他们一举打开了中国的能量饮料市场。
事实上,红牛的创始人徐书标也是海南文昌的华裔泰国人。1962年,40岁的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制药厂。到了上世纪70年代,泰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与中国90年代类似),工薪阶层和工人已成为主要劳动力。徐书标发现了商机,在他的制药厂——开发了一种名为“Krating Daeng”的“滋补饮料”,即红牛的前身。
到了1981年,经过多年的营销和品牌积累,红牛饮料终于在泰国打开了市场,开始走向世界——据许书标自传称:“红牛为我带来每日1100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12万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在1995年之前,泰国红牛不仅在泰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徐书标在1987年授权了奥地利红牛,自此,红牛在国外有了第一个“代言人”。有趣的是,泰国红牛卖到全世界168个国家,只有两个国家得到许可:一个是1987年奥地利红牛;一个是1995年的中国红牛。
这样说来,严彬和徐书标的相遇是偶然的吗?再说,当时这种生意,是不是一个风口?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严彬在泰国的主要业务是房地产。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依靠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的房地产行业赚了很多钱。又岂不知:房地产跨界跨国进军功能饮料市场,若没有成功先例,潜在的商机,技术的加持,谁敢尝试?其次,华彬集团刻意突己的国内情怀和民族情怀,并借此混淆商业的基本逻辑。
在华彬集团在中国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可以看到严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建设的渴望,选择开启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事实上,1995年后的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泰国处境相似,当时随着经济的繁荣,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量增加。可以说,这是一片沃土,渴望外资和企业进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常态。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严彬团队与泰国天丝合作成立北京红牛后,泰国天丝不仅为严彬提供了品牌授权,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和专家支持,但严彬团队却一味邀功自赏。
只用了数月时间,就完成了谈判、签约、投产、上市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宣传话语,就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视时代的力量,无视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帮助,将一个企业说到国家的高度,一味地给自己戴高帽子,这样的说辞,实在是令人害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严彬的经典用语。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严彬一直是红牛在中国的“代言人”。即便如此,据《财经》报道,在2015年之前,北京红牛已经有20年没有召开过董事会了,而作为最大股东的徐氏家族从未获得过一分钱分红。在这一点上,如此看来,这似乎不像是遇水架桥,倒像极了过河拆桥。
本文由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违者必究。
第4个回答  2022-03-13
文:缪禾
一年数次的红牛&uot;约架&uot;又来了,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寻常。
当身心疲惫的时候,耳边总能响起“困了累了,喝红牛,”这句话经典口号,作为一款功能饮料,红牛在中国待了35年,但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人说红牛变了“味”,昔日的饮料巨头,在不知不觉中也略显“低迷”。
事实上,市面上有三种红牛产品,都是一样的包装,不少人从小喝到大中国红牛,实际上是“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那另外两种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红牛安奈吉饮料又是什么回事呢?不仅包装相同,连标签也一样。如果你对红牛4年的商标“争夺”有所,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首先,为什么会有三种红牛?事实上,这与红牛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有很大关系。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红牛已经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法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严彬出现,给红牛提供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机会。
因此,在1996年,红牛商标的持有者泰国天丝和严彬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红牛维他命公司。从那时起,严彬就拥有了生产和销售红牛产品的权利。这也是目前市场上三种红牛产品之一(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2020年10月29日,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行为保全裁定书让消停已久的红牛口水战又再度升级。11月16日,红牛维他命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人民法院裁定,中国红牛拥有50年在中国独家生产和销售红牛饮料的权利。”这一声明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广泛。11月18日,天丝集团向媒体发表声明:“我们强烈谴责严彬方利用合资企业发表虚假声明,误导公众,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在此之前,两家红牛已经“闹崩”。泰国天丝表示严彬的授权期限只有20年(2016年10月到期),而严彬却说是50年。到目前为止,整个事情还没定论,所以市场上也就有了两款红牛。
那么第三瓶红牛是从哪里来的呢?红牛安奈吉饮料其实也是由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授权在中国生产的。于2019年底进入中国市场。其实,这是因为泰国原包装未能拿到批文,于是重新给予的一个新的红牛。目的也很简单,让红牛安奈吉饮料和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一起抢占中国市场。这样的状态下,使得整个市场上出现了三种都叫红牛的产品,且都是正版。而现在这样的闹剧,还没有结束。
利字当头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华彬集团,一家外资企业,一直试图把自己装点成中国的国有企业,打感情牌,悲情牌,从而混淆了基本的商业逻辑:“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才是红牛故事的真正开端。
1995年,天丝老板徐书标与严彬的会面,,在华彬集团于中国铺天盖地的营销中,早已传成了一段“民族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佳话。华彬集团称,严彬是第一批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早年他们曾南下泰国谋生,甚至还卖过血。华彬集团创立之初,历经艰辛,与许玉萌“偶并“偶然”与许书标相遇,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熟悉,他们一举打开了中国的能量饮料市场。
事实上,红牛的创始人徐书标也是海南文昌的华裔泰国人。1962年,40岁的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制药厂。到了上世纪70年代,泰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与中国90年代类似),工薪阶层和工人已成为主要劳动力。徐书标发现了商机,在他的制药厂——开发了一种名为“Krating Daeng”的“滋补饮料”,即红牛的前身。
到了1981年,经过多年的营销和品牌积累,红牛饮料终于在泰国打开了市场,开始走向世界——据许书标自传称:“红牛为我带来每日1100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12万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在1995年之前,泰国红牛不仅在泰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徐书标在1987年授权了奥地利红牛,自此,红牛在国外有了第一个“代言人”。有趣的是,泰国红牛卖到全世界168个国家,只有两个国家得到许可:一个是1987年奥地利红牛;一个是1995年的中国红牛。
这样说来,严彬和徐书标的相遇是偶然的吗?再说,当时这种生意,是不是一个风口?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严彬在泰国的主要业务是房地产。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依靠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的房地产行业赚了很多钱。又岂不知:房地产跨界跨国进军功能饮料市场,若没有成功先例,潜在的商机,技术的加持,谁敢尝试?其次,华彬集团刻意突己的国内情怀和民族情怀,并借此混淆商业的基本逻辑。
在华彬集团在中国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可以看到严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建设的渴望,选择开启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事实上,1995年后的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泰国处境相似,当时随着经济的繁荣,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量增加。可以说,这是一片沃土,渴望外资和企业进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常态。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严彬团队与泰国天丝合作成立北京红牛后,泰国天丝不仅为严彬提供了品牌授权,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和专家支持,但严彬团队却一味邀功自赏。
只用了数月时间,就完成了谈判、签约、投产、上市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宣传话语,就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视时代的力量,无视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帮助,将一个企业说到国家的高度,一味地给自己戴高帽子,这样的说辞,实在是令人害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严彬的经典用语。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严彬一直是红牛在中国的“代言人”。即便如此,据《财经》报道,在2015年之前,北京红牛已经有20年没有召开过董事会了,而作为最大股东的徐氏家族从未获得过一分钱分红。在这一点上,如此看来,这似乎不像是遇水架桥,倒像极了过河拆桥。
本文由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