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何人不识君’的出处

今晚看新版三国,里边都出现这句话了

我只知道唐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别董大》里的,作者高适(唐),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

这是2首《别董大》之一,董大是唐玄宗时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琴客。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当时高适在睢阳。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 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子在哪儿都能闪光”。

高适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5
高适《别董大》(其一)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这三国演的,哎,没有一点严谨的意思,台词更当有古代语言的风格,自认为不如原版《三国演义》。这部新戏应该叫《三国XX》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