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研究课"?为什么要形成新的评课文化

如题所述

研究课
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新授课为主,还有复习课、练习课、讨论课、实验课、自习课等。
研究课是指在区、县一级的学科教研活动中,由学科教研员和任课教师共同设计的一节课。由本地区、本学科所有任课教师,一起来听的课。
研究课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材、教法。
本地区、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的教学期间,向学科教研员提出,下学期要做一节区级研究课,来和学科教师,共同探究某节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研员则按照教学进度,在设计下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时,依据就教学进度,适当地安排一个教研活动时间,来做这节研究课。
在上区级研究课前2周开始,由准备讲区级研究课的教师,主动预约教研员,来听课指导。
教研员来听课指导,一般需要有4次。第一次听课,帮助授课教师调整研究课的整体结构。第二次听课,找出研究课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科学性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第三次听课,指出研究课中的低级错误。第四次听课,是要帮助授课教师找出本节课的特色来。
经过学科教研员4次连续跟踪听课,这节区级研究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可以面向全区的学科教师,来讲授这节研究课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是不允许听第二遍的。在预听的4次课中,应当是4个班的学生。 再加上听研究课的第五个班学生。
如果让学生听第二遍、第三遍,……。在上研究课时,这节课即使是“一呼百应”的“满堂红”的课,那也是不及格的课!
因为,学生这一节课,什么都没有学到,即使是温故知新,也不行!因为这是一节新授课,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等于零。
如果没有富余的班级学生,不能预听4次课时,学科教研员就只能听没有学生的课了。也就是听去掉学生活动时间的课,有人称之为“微格课”。
45分钟的课,可能缩短为20分钟左右。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是有人却拿这样课,来进行教学评比,是不是很荒唐?

当上完这节区级研究课之后,所有学科教师,坐下来,一起来研究、讨论、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和授课教师采用的教法。由授课教师介绍本节课设计的初衷,修改经历,实施过程,即所谓课后的“说课”。
如今,就有一些外行,又拿“说课”,来做教学大赛评比,这些所谓的评委,连这节课都没有听,就来对这节课进行“高端评价”?又是不是很荒唐呢?
授课教师发言过后,大家发言。肯定成绩,指出问题,给出修改的建议和意见。不但对于授课的教师,对所有听课、评课的教师,都是一个促进。
研究课可以是遗憾课。不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完美无缺”!研究课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学的活动。朴实、真实,踏实的教学活动。不过,这样的区级研究课,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等,华而不实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4
提示:找哈尔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