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忠义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内容提要:孔师孟祖述忠义,自列丹青从古今。《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起义的英雄小说,,忠、义道德观始终贯穿在轰轰烈烈的起义经过之中,而小说的悲剧结局却令人为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叹息万分,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梁山好汉为义相聚,为忠散亡,本文就《水浒传》的忠义观角度分析其思想主题。 关键词:忠义、招安、拔刀相助、平等相处 一、 “忠义”释义“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朋戚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一般说来,“忠”与“义”这两个概念已经演化为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汉代以后,“忠义”连缀的现象开始出现,人们用“忠义”来称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他既能对上讲忠,又能对同类人讲义,在“忠”与“义”这两个概念的发展中,“忠”的含义越来越固定,具有了官方意识形态内涵。而“义”的含义却成为地方武装联合、民间组织的一种号召和纽带,而“聚义”则以“义”为号召联合反抗官府和朝廷的人民。 二、《水浒传》的忠义《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原名冠以忠义二字,而一群好汉聚义、起义、而后招安以求能为朝廷尽忠,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宣扬忠义,是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倾向。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许多忠义形象,这就是作品所盛赞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宋江以“义”来团结好那些有家难归,有国难投并且有能力的好汉。而最终宋江又以“招安”做为那些好汉们的奋斗目标,这也就体现出了“忠”,而这个“忠”是凌驾于义之上的。作品中,忠义道德观一直都是作为主要思想存在的,同时也作为衡量众多正面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作品中塑造的正面人物基本上都是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其作风行事也都以忠义为先,如《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反映宋江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忠于朝廷的“呼保义”和“孝义黑三郎”三个绰号都表现了他的侠义之气。上梁山后,仗义疏财的个性是他成为义军首领重要因素之一。但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为国出力,保境安民。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而纵观梁山的首领传承线索,从第一任寨主王伦的不仁不义、第二寨主晁盖的有义无忠,到第三任宋江的全忠全义,体现了忠义的发展路线,可以看出,《水浒传》就是一部“忠义传”。 三、《水浒传》忠义观的特点1、《水浒传》的“忠”与“义”是带着妥协性与反抗性的矛盾体。作品里“忠”和“义”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要梁山义军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要梁山义军拥戴朝廷,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正因为“忠义”内涵不一,相互对立,所以二者很难两全。要“忠”就要舍“义”,要“义”就会不“忠”。最能体现 “忠义”主旨的是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宋江俨然就是......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异同
《三国演义》中“忠”是指对汉室的效忠;“

义”是指刘关张三人的义,

《水浒传》中的“忠”是指宋江对大宋的忠心;

“义”是指梁山好汉之间的义。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 请你谈谈对忠义的理解
事实上《水浒传》有很多版本,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创作过程等问题,非常学术、也非常复杂(胡适先生在1927年曾有一篇关于《水浒传》成书及作者的考据文章,有兴趣可以看一下,约两万多字)。总的来说《水浒传》有三种版本,元末明初的一百回本(据考据为罗贯中所著)称为《忠义水浒传》,明朝中叶的七十回本称为《水浒传》(古本),还有嘉靖年间郭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这三种版本是不同的。这里需要注意以往语文课本中关于《水浒传》作者和成书的说法,其实是存疑的,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水浒传》其实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自古以来《水浒传》其实是指前七十回本,而招安之后的征辽、方腊、王庆、田虎等其实历史上称为《续水浒传》。《忠义水浒传》只是水浒传的一种版本,而且是一百回本或一百二十回本的称谓,强调了招安之后为统治者征四寇的内容,故加上了所谓的“忠义”二字,其实是违背水浒初衷的。水浒传本质是揭露封建黑暗统治与各种人在其环境下抗争的一部文学作品,其意义之深,恐非“忠义”二字所能概括全的。
《忠义水浒传序》的译文?
司马迁说《说难》、《孤愤》是贤圣抒发愤懑之作,看来,古代贤圣没有愤懑是不会写作的。没有愤懑的写作就像不寒而颤,无病 *** ,有什么值得看呢。《水浒传》就是愤懑抒发之作。自宋王朝不自振以来,本末倒置,贤人身处下僚,宵小之徒身居高位。渐使外族处于强势,中国处于弱势,当时皇帝宰相却像堂上燕雀安然悠闲,甘心向外族纳币称臣,屈膝跪拜。施耐庵罗贯中,身在元,心系宋,对宋朝衰亡、对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心存不平,就在《水浒传》描写大破辽国以发泄;对宋朝南渡苟安心存不平,就描写水浒众将灭方腊以泄心中之愤。藉以发泄不平之愤的是什么人呢,那是以前啸聚水浒的强盗,想不称他们忠义之人也不行啊。因此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以忠义二字加在《水浒传》之前。

为何水浒众人都可称得忠义呢,这么说可以明了,道德不高受道德高尚人的役使,不贤之人受大贤之人役使,是事理所在,当今小贤之人役使别人,大贤之人受别人役使,能甘心不感耻辱吗,就像力气小的人捆缚别人,力气大的人被人捆缚,他肯束手就缚而不反抗?这必然驱赶天下大力气的和大贤之人归于水浒了。称水浒众人是大力气、大贤和忠义之人是可以的,但没有宋江那样忠义的人啊,看水浒一百零八人,一同建功,一同犯错,同生同死,忠义之心与宋江相同,惟独宋江身在水浒,心在朝廷,一心接受招安,专心报效国家,终于冒大险,立大功,最后与李逵、吴用、花荣服毒上吊,同死而不辞,就是一个忠烈啊。宋江忠义足以服一百零八人之心,成为一百零八人领袖,最后率一百零八人南征方腊,死亡过半,鲁智深坐化六和寺,燕青泣涕辞别宋江,童威、童猛听从李俊乘驾出海。宋江并非不知,只是他明察情势所趋,李俊等不过明哲保身,绝非忠于君、义于友的人所屑于做的。但宋江并未挑明阻拦,这就是宋公明,这才是真正忠义啊,《水浒传》岂可不作,《水浒传》岂可不读!

所以当国之君不可不读《水浒传》,国君读了水浒,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于国君身旁。贤宰相不可不读《水浒传》,贤宰相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在于朝廷。兵部掌朝廷的军事重任,又不可不读《水浒传》,假如他们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他们就会成为国家忠诚的保卫者。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国家捍卫者也不会存忠义之心,那忠义存于何处呢,只能存于水浒。这就是《水浒传》所以为发愤之作的原因。如好事者只借以作为谈资,用兵者只借以作为用兵的谋划,各人只以其擅长看待《水浒》,那又从何处看到所谓忠义呢?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中“忠”是指对汉室的效忠;“

义”是指刘关张三人的义,

《水浒传》中的“忠”是指宋江对大宋的忠心;

“义”是指梁山好汉之间的义。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你认为书中谁最符合"忠义"两个字,并说明理由
梁山泊排定座次后,宋江名正言顺地当上梁山的老大,他立即为自己和梁山人找出路,打出了“招安”大旗。让乐和唱《满江红》,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也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三位刚烈的汉子同样反对招安,可宋江对他们的言语完全不一样。对李逵是“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理!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而对武松与鲁达却这样说:“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来冷了众人的心?”

从这可看出水浒的“山头”。李逵是家奴,是宋江在江州脱险带出来的亲信,对家奴大声呵斥不以为过,还能起敲山震虎的作用。而对武松、鲁达这两个二龙山来的头领,他只能安抚,因为二龙山人马和梁山人马近似联盟关系。一家小公司和大公司合并成一个新公司,大公司不可能完全控制小公司的高层人士。梁山人马的基本构架是“一大”加“四小”。“一大”是原来的梁山人马,“四小”指青州的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和华阴的少华山,好比一个大集团公司的核心层企业和松散型子公司的关系。后来“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众山归水泊是实,但“同心”却未必。众山同归梁山,是为了生存,免得被各个击破。作为核心层企业的老总,宋江有更长远的追求,招安后,宋江、吴用等作为主要人员也许能进入皇帝的视野,而他们作为一般的跟随者,命运如何更未可知。

当众山人马上了梁山后,表面上兵强马壮,但彼此的关系更加复杂,山头更多。从宋江三打祝家庄后,他一直留心罗致朝廷的武官。他知道,如果不改变梁山的队伍构成,不但“招安大计”无人附和,就是那些不同出身,分属不同山头的各位好汉,都难以摆平。排完座次后,梁山表面处于最兴盛的时期,这也是宋江和朝廷讨价还价最好的时机,如果再拖下去,各个山头的人矛盾显现出来,宋江仅凭自己的权谋,凭戴宗、李逵、花荣等人,是难以控制住局势的。因此招安这件事,人多做不得,人少也做不得。太早做不得,太晚也做不得。招安后宋江等人奉诏征辽、征田虎、青岛三利骗押金王庆、方腊,不仅是朝廷利用外寇和反贼削弱梁山的力量,也可看成宋江在征战中削弱非嫡系人马。一百零八将中,宋江的嫡系阵亡比例最低,难道是偶然的吗?一部水浒,直到结束依然可以看出梁山原先种种的“山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