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春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一池春水,原形容风儿吹皱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作品出处】

出自《谒金门·风乍起》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全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


【作品原文】

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句注释】

⑴谒金门:词牌名。

⑵乍:忽然。

⑶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⑷挼:揉搓。

⑸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⑹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


【作品译文】

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

(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把它轻轻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

(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创作背景】

冯延巳借这首词写自己这个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当时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作品赏析】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孔雀东南飞》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李璟)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又云:"无凭谐鹊语,犹觉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


【作者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8
问题一:"一池春水"怎么解释? 5分 视频: 一池春水,十里花香,谁用知识,将荒山点亮
chuī zhòu yī chí chūn shuǐ 原形容风儿吹皱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问题二:搅乱一池春水是什么意思 搅乱一池春水:将一池春水搅乱了。用一个乱字来表现春水被搅动后的姿珐,实际上是用来表现作者的心被搅乱了。

问题三:一池春水荡漾什么意思 这句话很含蓄,正面说也行――景物描写:春天,人们去踏青,来到一池塘边,看到垂柳下一池春水荡漾,感觉春意浓浓,顿觉心旷神怡......
婉转地描述女孩的心事也可以――步入思春期的一位十五六岁的靓妹纸,每当夜深人静,妹纸免不了“一池春水荡漾”,怀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思念着心仪中的白马王子,久久难以入眠......

问题四:搅乱一池春水 又佛手而去 是什么意思 以物拟人手法。借用“一池春水”形象的比喻话者原本平静的心境,用“搅乱”来形容其被某人(或某物)撩拨(或挑起)了兴趣之后,却又得不到进一步的满足,或进一步的 *** ,即后句“又拂手而去”。 构成一种“意犹未尽,怅然若失”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问题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啥意思 “吹皱一池春水”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出处: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南唐中主李Z,好读书,善文词。继位后,他特别看重词人。冯延巳就是因词作升官。有一次,李Z取笑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冯延巳因在政治上很跋扈,为固结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在太子府上凡是地位高过他的,必然想方设法地除掉。还依仗自己的才学和君主的宠信,肆意欺辱朝臣。所以冯延巳的回答被后人认为是溜须拍马、媚主的行为。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比如陆游,他说:“(南唐)衰败不支,国几亡,稽首称臣于敌,奉其正朔以苟岁月,而君臣相语乃如此。”认为应该从历史背景来看君臣的对答。这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一桩公案。此处引用显然只是字面意思,并无嘲弄的含义。我觉得这样的引用不合适,作者显然只顾了字面意思,买弄了下文字,殊不知此句文字虽然优美,但是暗含贬义。

问题六:一池春水对什么 一池春水对两袖清风。
一池春水对满目秋风。
一池春水对两岸秋霜。

问题七: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什么含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漫话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王 振 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岛煨尤铩
斗鸭栏杆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这首受到人们普遍赞赏、传诵而经久不衰的《谒金门》,被评价为历代传下描写闺怨的少数优秀词作之一,作者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南唐中主李Z的丞相,也是唐、五代存词最多的作家。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有一段涉及此词的记载:
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

元宗即南唐中主李Z,他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著名词人。这段诙谐的对话,说明李Z对此词赞叹之情已溢于言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当然冯延巳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 *** 的思绪荡漾。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冯延巳正是用流动不稳定性的物理画录像,将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美藉华裔流体力学家易家训1980年在其《Stratified flows》(《分层流动》)一书中,曾用这一名句以及李Z与冯延巳那段精彩的对话,作为“流体动力学稳定性”一章的开头。他的好友、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冯元桢将这句话用毛笔写出,放在这本英文著作第四章的起始,让人看了十分新鲜。
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形态的流体运动受到某一扰动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态的运动情况。风吹过水面引起波浪的不稳定性问题,是流体力学中著名的“风生波”问题。实际上在古诗词中,还有不少涉及风生波这一流动不稳定性过程的诗词。
有关“风生波”的古代诗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好几首诗均涉及了到他所观察到的风生波的现象。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野次即郊外,横吹是乐府横吹曲辞,出自北方的军中音乐,多在马上演奏。诗首句写奏乐者的姿态,接下来以景写声,描绘了眼前景色。乐声如微风使柳枝摇曳,使池塘表面水波荡漾,掀起了听者情感的波澜。哀怨的笛声,使来自北方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
《送汾城王主薄》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表达了诗人傍晚送客远行、告别时对友朋依恋难舍的深情厚意。送到东桥这个地方,相互道别,望着客人远去,这时诗人的心境,己如“微风起夕波”那样不平静了。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船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叙说了诗人黄昏日暮在盱眙县(唐代属楚州,今属江苏省)泊舟孤驿时的见闻与感受,这时风也吹得河面上兴起了波浪。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范成大《眼儿媚》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毂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春日的慵懒恰似池塘里静静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涟漪就像春愁泛起。碧碧缓缓波荡(溶溶曳曳是指荡漾的样子),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波浪,又将微波抹去。
风生波是流动不稳定性的过程
当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时,马上就会引起细小的波浪。而风一停止,波浪不久就会消失。但如果风持续地吹送(或足够大),则会产生波长较长的波......>>

问题八: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啥意思 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的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只是像池水一样,引起了波动不安的感觉。

问题九: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什么含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词《谒金门》,其意思是:春风忽然吹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首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因此景物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女子的心。后引申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之意。
《谒金门》
【南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岛煨尤铩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十: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思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南唐)冯延巳
原形容风儿吹皱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第2个回答  2023-03-14
“一池春水”是一个歇后语,原来是形容风吹动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用来形容一种优美、清新、宁静的景象,类似于一池清澈的春水。这个词语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如平静、宁静、清澈和纯洁。
后来用来表示对别人的事情不感兴趣或不想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