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

如题所述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南京的颐和路,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与习惯了在游客面前“抛头露面”的总统府不同,颐和路公馆区更像“养在深闺”。

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再往北一拐,就到了颐和路,不过十几分钟车程。梧桐敛去喧嚣,延伸出布满民国建筑的寂静街区,恍如隔世。
1929年12月31日,蒋介石颁布了《首都计划》,视“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计划》将南京住宅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建别墅和花园洋房;第二、三等级建公寓、普通楼房;第四等级为棚户区。

到1933年,由于后期经费不足和抗战爆发等多种原因,只有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这里的住户,除了政府要员,便是外国使节,非富即贵,人们自然将这里称作公馆区。公馆区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总面积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颐和路公馆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
“民国建筑看南京”的说法,早已有之。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而在这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

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是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说起它的主人黄仁霖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1929年元旦集会上,黄仁霖开启了自助餐的先河,从蒋介石开始,每位军政大员都端着自己的盘子,沿着柜台顺次前行,挑选自己所需的食物。这种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便于管理,很快风靡全国。初次之外,在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黄仁霖又向全国推广了一种新的结婚仪式,就是集体婚礼。第一次集体婚礼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大礼堂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颇为壮观。

另一幢一级保护建筑是宁海路17号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这幢房子也是1936年所建,刘嘉树是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解放军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

以前叫颐和路34号,此公馆原是汪精卫住处。颐和路38号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但黑色的大门和白色的楼体形成的反差还是让人感觉有些怪异。在汪伪时代,这里的地位相当于中央军校内的憩庐,相当于中山陵西麓的小红山公馆,这里在1940年11月迎来的新主人,汪精卫。汪精卫是国民党要员中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位了。三十年代初,担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寄居在中山北路的孙利楼内,后来虽然在中山门外陵园西村兴建了一幢精巧别致的别墅,但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南京沦陷的时候,汪精卫怎么也想不到,他重回南京的那段历史,会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被冠上“伪”字。

位于江苏路15号的老建筑,专家考证为民国拥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的公馆。而在此之前,许多历史资料则认为陈布雷公馆在湖南路508号,但是在湖南路的508号上似乎已难寻踪迹,陈布雷的寓所就这样失踪了?
其实,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陈布雷一家也从重庆回到南京,在市长马超俊的帮助下租住在湖南路508号。陈布雷公馆所在的湖南路是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排列的。其508号就排列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位置上。所以,当年的陈公馆并没有消失,它就是坐落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那幢别致的小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