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乡土味”

如题所述

一、制作地方名片,激发乡情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正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基本要求。要教会学生观察,教师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有“酒都花乡’美誉的宿迁,地杰人灵;洪泽湖、骆马湖烟波浩渺,珍睹禽聚栖,夕阳照红,渔舟泛影,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秀丽迷人;项王故里,古朴庄重,楚汉文化,蕴藏其中;乾隆行宫,金碧辉煌;河滨公园,景色怡人……教师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宿迁这些特有的事物中,去发掘景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孩子们不但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二、感受村景,积累乡土素材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 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三、走进生活,丰富乡村味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奠定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去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例如,有位老师曾让六年级的学生写《秋天的田野》,初写,效果并不理想,皆因有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于是,她就让学生拿着本子到野外去观察、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田垄上惹眼的野菊花、枯黄的稻根、悠闲的牛群、清澈见底的小河、丛中惊飞的雀儿……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都写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四、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五、观察农村,畅谈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总之。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5
读《绿叶的歌》有感 《 绿叶的歌》从作品内容来看,既有闽南的乡土味,又有塞北的草原情;既有森林中绿叶的拍手歌唱,又有荷塘里蓬蓬的举杯赞美;既有东海的渔歌,又有乡野的童话;既有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又有江南水村孩子们的欢歌笑声;既有校园里渴求,又有大自然的召唤,可谓丰富多彩。 这些作品又各有特色;有的讲究构思,有的清新天籁,有的优惠环往复的韵律感,有的有情景交融中的意境美,有的充满童话色彩,有的蕴涵丰富哲理。 作家们都以自己的童心和诗心,营造了各个不同的爱与美的儿童世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使这套丛书色彩缤纷。
第2个回答  2017-02-15
油菜遍地,繁星满天。地上满是一大串一大串的花生,乡邻的狗在晓月中清吠“汪汪”伴着鸡鸣传入我的耳畔。晨起的人们踏着潮湿的带着晨露的青石板发出了轻响。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往来城市,甚至“出门靠走,通讯靠吼”这么一个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乡村,便是我的故乡。
乡村总是有许多早起的人的。外婆也不例外,六点多便把我从梦乡中叫起,拉回到这条小村微青色的世界中。太阳慵懒地爬上山坡露出一点点光芒,便停下继续休息。这时,宽厚敦实的青山围住了太阳微映下乡土的田地与早期下田耕地的人们,围住了这条似乎不能突出青山重重封锁的小村。
我深吸一口气,走出了家门,迎来的是阵阵凉风与城市少有的新鲜空气。把鞋子脱下,让脚板与青石板来个亲密接触,丝丝凉意随着青石板渗入脚下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与每一寸皮肤。对面青砖青瓦的屋子,脚下的青石板与身旁深青色的田地,组成了青色的肩膀,上面便是一个光着脚的孩子,对着田地在薄雾中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太阳终于出来了,乡土也出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骑着自行车上班的人急急的往前方赶路;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农民们在弯腰耕作;仅有的几家商铺也隆隆的拉起卷帘门营业。
在这一片忙碌的人群中,我怕是最不和谐的了。便赶往祖父住处,与他一同榨油。他无论如何都不肯让我上阵,不得已站在旁边望他制油。花生略煮后放入榨油机内,油便一股股流入瓶中,味道淳朴,就如乡土一般。故乡扛着祖父的榨油机,扛着祖父的那大筐花生,在朝阳中跃进富庶。
啊!故乡!你的肩上,扛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我确信,你将会扛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出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