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古名是?

如题所述

yi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西汉-益州北部殷商时期    西汉-益州南部、哀牢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州治在雒县,在后来的几百年时间内,先后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益州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三国时期   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州之一,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东晋和南 东汉-益州北部北 东汉-益州南部朝期间这里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间十六国时期谯纵在此建立谯蜀政权。 唐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梁州等州为山南道,益州成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东川”、“西川”。   成都古称锦城,锦官城,芙蓉城. 三国-蜀-益州北部(公元262)别 三国-蜀-益州南部(庲降都督)(公元262)称“蓉城”   成都为古蜀国故地,蜀人创造了辉煌神秘、能与中原文明媲美的古蜀文明—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和成都的金沙遗址就是最好证明。大约距今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把都城从樊乡(今彭州、新都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聚,三年成都”之意,定名为成都。   秦灭蜀,改称蜀郡。西汉时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 西晋-益州、梁州(公元281)五代时,后蜀 南北朝-南朝齐-益州(公元497)主孟昶下令遍种芙蓉,成都又被称为“蓉城”。   成都得名在古蜀国从北向南迁都时.统治者想借光周朝先祖迁都得兴旺的运气,且寄望于这个新地方能够早日成为其国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就取其成为都城之意,命之为成都。所以成都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城自诞生之时,就叫“成都”了。 西汉   成都为蜀郡首府,又产蜀锦,皇帝置锦官操办朝廷的蜀锦供求,故又名锦官城。 东汉   全国行政区划作了改动,原以云南为主的益州也将四川纳入,并且把州的首府从云南迁到成都。所以也以益州作为成都的别名。这一称谓几乎一直沿用至西晋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称却从未更改过。   从西晋末成汉建立(四世纪初)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成都的益州别名几乎就不用了。到五代十国的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时,由于在城墙外遍种芙蓉树,到花开时节,满城被芙蓉花所包围。从城外看,如同一座芙蓉城,所以蓉城的别谓自此形成。但是成都的本名却从没有变过。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成都物产丰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编辑本段发展   中央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中听到过,   成都是全国中从诞生之时起既没有迁过址也没有改过名的城市之一。   这与史实是相符的,成都的所有其他称谓都只是别称,本身的名字从未更改过。或者某些称谓是以州名、府名、路名来代称成都而已,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上个世纪,也有把成都叫做成都省的叫法,这只是表明成都是省城,而成都的本名却仍然叫成都。 编辑本段同名益州   北魏延和元年(432)置益州,治燕乐(故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西部广安门一带),太平真君二年(441)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7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在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之间。以两宋时益、梓、利、夔“川峡四路”简称而得名,全省总面积48.5万多平方公里。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四川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自古享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第2个回答  2013-11-02
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