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油藏地质规模分类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如题所述

油藏地质规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采用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油藏描述规模(据H H Haldorsen,1983)

由图1-1可见,体积规模可以分为4级,每一级研究的对象以及相应的剩余油所包含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概述如下。

1.“微规模”(Micro)——颗粒规模

孔隙大小及分布、孔壁的粗糙度、充填的结构、孔喉类型、孔隙度类型、矿物学、胶结物及类型以及在扫描电镜和薄片中可以识别的其他特点。剩余油方面主要研究剩余油在孔隙内部的分布、数量和性质。扫描电镜、薄片、光刻微物理模型、原油性质分析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2.“小规模”(Macro)——岩心规模

在这个规模上,通常确定储层岩石特性,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力和饱和度关系,岩石的沉积构造及非均质性。此规模剩余油研究的内容是含油饱和度,研究方法主要是各种岩心观测及试验,包括驱替试验和饱和度测量等。

3.“大规模”(Mega)——单层规模

此规模包括计算网格中的单元,代表一个连续的地质范围中离散化的形式。在此规模内,主要研究水力单元和流体流动的主要障碍。建立油层的厚度、形状、延伸方向、空间的布局和间隔。剩余油研究的内容是油层的分布状况和平均含油饱和度。其主要研究工作为一些油藏工程测量如压力测试、示踪剂测试、测井研究等。

4.“宏规模”(Giga)——油藏规模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更大,是油藏级规模的各类参数的平均结果,采用物质平衡等方法研究。

剩余油研究的目标应和不同级别的规模相对应。根据国内外研究,可把剩余油研究分为三大部分(图1-2)。

图1-2 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一部分是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它对应的是宏、大或小规模,主要研究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宏观分布状况,为提高注入剂的波及状况服务。它包括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计算、三维地震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动态分析方法、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以及检查井观察井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剩余油微观分布研究,它对应的体积规模是微规模,主要是在几微米到几毫米的数量级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与组分变化。研究内容包括微观物理模型、剩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及组分研究和孔隙结构及微观驱替机理研究等。在当前,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研究是重点。

第三部分是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即定量地确定剩余油的饱和度。根据这一研究,确定剩余油的开采动态,对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经济分析与效果评价。

根据现有资料,剩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有11类:

(1)取心法;

(2)示踪剂试井法;

(3)测井法;

(4)试井方法;

(5)井间测量法;

(6)驱油计算法;

(7)压缩系数计算法;

(8)水油比计算法;

(9)物质平衡法;

(10)生产拟合法;

(11)数值模拟法。

这些方法测量的范围不同,对应着不同的体积规模,从地层中的岩心到井筒周围一定距离的平均值再到整个油藏的平均值。从应用角度看,取心法测得的地层岩心规模的剩余油饱和度代表性较低,用于经济评价和动态计算精度较低,但研究剩余油的变化特点价值较大,主要应用于剩余油分布研究,而不用以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值。示踪剂试井和测井方法主要是确定井筒周围一定距离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它的计量范围比较适中,用于油田经济评价和动态计算比较合适,因此使用价值较大,应大力研究发展。其他方法主要是确定油藏大平均的剩余油饱和度,可进行宏观的经济评价与动态计算,但作为提高采收率方法方案设计显得太粗,仅能供参考,使用价值较小,其重要性远不如取心、示踪剂试井和测井方法。当前我国急待研究和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我国油田特点的剩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