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林徽因

如题所述

人间四月天,这是形容林徽因最好的字眼,虽然这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和邓以蜇为林徽因写的挽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那个昏暗的年代,林徽因无疑满足了所有女性的幻想,明明能在乱世之中躲避在一个稳固避风港,林徽因却偏偏要自己筑成一副盔甲,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自己心中所想、所愿、所爱。

林徽因骨子里的坚毅与家族长辈们离不开关系,这种刚强是整个家族一脉相承的本质。要品林徽因,就势必要对整个林家有深刻的理解。林孝恂,林徽因的祖父,这个曾参加旧时代科考中进士、在整个封建文化体制下长大的文人,却有着难能可贵的新时代思想,他接受西方思想,肯定其先进的文化,鼓励自己的后代学习新式教育。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叔叔林尹民和林觉民都是优秀的革命志士,林觉民我们应该都熟悉,他的《与妻书》写的肝肠寸断,闻者涕泪俱下。

说起林徽因,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故事,我只能说这些都是傍身之物。林徽因真正珍贵的是她的才能。人们只知道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却看不到《中国建筑史》、《清氏营造则例》,看不到她为了测量一座楼、一座桥要走多少路,为了保存一方古迹、一段历史要费多少心思,为了发扬中国古建筑,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独一份的美,她做出的那么大牺牲。

你看那远处的晴朗山川是不是她,那源远流长的江水又是不是她,烈焰青烟,芳丛野迹,哪个不是她,哪个又能真正形容她。而现在在互联网上肆意谩骂她的人,鼠目寸光、贼人心肠,用最肮脏的心思和丑恶的嘴脸去污蔑一个早已远去的伟人。你能将梦做到几分,你能不远万里、不顾一切去奔赴吗?林徽因可以,林徽因用其一生为中国建筑做贡献,她远超出我们对一个美人的遐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30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著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这个中心在让人神往的同时,也让人神伤。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许多矜持的缄默。徐志摩是嗓门最大最不知顾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颇为委婉,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坠机身亡,永远沉寂。陆小曼于是也缄默了,素服终身。梁思成也是沉默的,我们只从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里,知道一些只字片语。林洙也是缄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时候,她永远会想到少女时期去拜见她的情景。金岳霖面对采访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李健吾曾说:"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在她生前,就有冰心写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她。
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著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与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馀,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後,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