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如题所述

陆费逵。
简体字是陆费逵发明的,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1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

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国字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现代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如团、队、护、忧、极、沟、历、艺、钥、乡、宪、习、灭、吨、丛等。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扩展资料

简化是文字发展总的趋势。自文字产生之日起,简化就一直存在。除汉语外,国外许多文字也经历过由繁到简的变迁。德国早先使用花体字,从艺术上看很不错,但是由于书写困难,就逐渐演变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学写中国字,后来简化成了汉字和字符的组合。

人的行为更崇尚“省力原则”。简体字之所以“受宠”,跟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本能也有着根本联系。“人总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总是有意无意地坚持着‘省力原则’,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选择简体字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31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钱玄同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过,再于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简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扩展资料: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体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28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法,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作为正体字使用。 在当时的激进学者看来,不仅繁体字效率太低,导致教育普及不易、人民沟通困难,简直汉字都应该废除,采用拼音文字。

民国政府开始提倡简体字,是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这一年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中说:“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三年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推动的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止。

扩展资料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28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简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次年2月被收回。1950年7月吴玉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1952年蒋介石重提简化汉字,但最终不了了之。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通过。

1960年文改委公布《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第二次汉字简化正式开始。1966年文革爆发,二简被迫中断。1971年林彪坠机后国内秩序有所好转,次年中科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二简恢复。

扩展资料:

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简体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