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波共振原理

驻波共振原理??

驻波共振原理是当一束波在腔体传播时(腔长为半波长的整数倍则会产生驻波),入射波被腔体反射发生半波损失(相位反转)变成反射波,二者在腔体发生叠加,振幅变为原来的2倍。

在实践中一般是利用了波的反射。比如说弦上的驻波,当声波传播到固定端时会发生反射,反射波与入射波传播方向相反,振幅和频率都相同。

因此,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形成驻波。对于管中的驻波,当声波传播到闭口端时同样发生反射,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

由于弦的固定端和管的闭口端相当于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因此对于波在弦的固定端和管的闭口端发生反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然而,对于管中的驻波,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两端开口的管中形成的驻波。这样一来,驻波的形成原理解释为波源在一个开口端发生振动产生入射波。入射波传播到另一个开口端时发生反射,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

扩展资料

当波面处于最高和最低位置时,质点的水平速度为零,波面的升降速度也为零;当波面处于水平位置时,流速的绝对值最大,波面的升降也最快,这是驻波运动独有的特性。

特点:

①电压和电流不但在时间上相差90°。在空间上也相差90°;

②平均功率为零,因此不能用来输送电磁能;

③具有位置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波腹和波节,相邻波节波腹之间的距离为λ/2

④输入阻抗为纯虚数,阻值随传输线长度而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驻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3
机械波必须依靠弹性介质进行传播,波速依赖于弹性介质的性质,当波传播遇到不同的介质时在界面会发生反射与透射,反射波与人射波的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在空间相遇而叠加成驻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驻波 (standing wave) 频率相同、传输方向相反的两种电波,沿传输线形成的一种分布状态。其中的一个波一般是另一个波的反射波。在两者电压(或电流)相加的点出现波腹,在两者电压(或电流)相减的点形成波节。在波形上,波节和波腹的位置始终是不变的,给人“驻立不动的印象,但它的瞬时值是随时间而改变的。如果这两种波的幅值相等,则波节的幅值为零。
  共振是指机械系统所受激励的频率与该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相接近时,系统振幅显著增大的现象。共振时,激励输入机械系统的能量最大,系统出现明显的振型称为位移共振。
  在机械共振中,常见的激励有直接作用的交变力、支承或地基的振动与旋转件的不平衡惯性力等。共振时的激励频率称为共振频率,近似等于机械系统的固有频率。对于单自由度系统,共振频率只有一个,当对单自由度线性系统作频率扫描激励试验时,其幅频响应图上出现一个共振峰。对于多自由度线性系统,有多个共振频率,激励试验时相应出现多个共振峰。对于非线性系统,共振区出现振幅跳跃现象,共振峰发生明显变形,并可能出现超谐波共振和次谐波共振。共振时激励输入系统的功同阻尼所耗散的功相平衡,共振峰的形状与阻尼密切相关。
  驻波产生条件:
  ①传输线终端开断、短连或阻抗不匹配,出现了反射;
  ②两种波的频率、传输速度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
  驻波产生特点:

  ①电压和电流不但在时间上相差90°。在空间上也相差90°;
  ②平均功率为零,因此不能用来输送电磁能;
  ③具有位置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波腹和波节,波节和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λ/2
  ④输入阻抗为纯虚数,阻值随传输线长度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