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1. 金墉城李密称西魏王,济宁王薄称知世王,济南唐璧称济南王,山后刘武周称定阳王,河北李子通称凤鸣王,亳州朱粲称南阳王。
2. 相州高谈圣称白御王,曹州孟海公称宋义王,江陵萧铣称梁王,凉州李轨称大凉王,明州张金称称齐王,兖州徐元朗称鲁王。
3. 苏州沈法兴称上梁王,楚州高士达称冀州王,湖广雷大鹏称楚王,河南王世充称洛阳王,夏州窦建德称夏明王,沙沱罗呼罗国王称突厥王。
4. 共有十八路反王。还有六十四处烟尘,为首的是杜伏威、张善相、薛举众英雄。
扩展资料:
七世纪初,隋炀帝大举土木,巡幸游乐,徭役、兵役甚为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为征高丽做准备,征发全国兵、民数百万,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加上水旱灾荒,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首先在这里拉开。
当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率民众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反对辽东之役,农民纷纷参加义军。同时,山东、河北一带反隋义军相继起兵。有平原(今山东陵县)刘霸道、鄃县(今山东夏津)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河北阳信西南)高士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杜伏威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义军队伍逐渐壮大,斗争区域扩大到江淮地区。大业九年(613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贵族杨玄感借农民起义之机,起兵反隋,虽很快被镇压,但消耗了统治集团的实力。十年(614年),全国各地义军已达百余支,起义人数达数百万,并逐渐形成了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夏军)和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吴军)三支大的起义军。
瓦岗军在李密的策划下,联合附近各支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大败隋骁将张须陀及他所率2万劲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路反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