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名义货币需求:
是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即用实际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
2.实际货币需求:
是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余额,即用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及劳务来表示的货币数量。
二、表现:
1.名义货币需求:
一旦价格发生变动,名义货币量代表的购买力也就发生了变动。如果想要保持经济个体的既有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名义货币需求量就必须发生变动。反之,如果名义货币需求量不变,生产和消费规模就必然发生变动。
2.实际货币需求:
一般在比较GNP增长时,多采用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货币需求指标。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比值,即为一般物价水平指数。
扩展资料
在古典的二分法中,名义货币增加只会引起相应的名义货币需求,对实际经济过程不产生影响,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过程产生至少是短期的影响,货币主义者则通过复兴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名义货币变动对经济具有实际的影响。
实际货币需求(aggregate monetary demand)不同于名义货币需求的是,它只随k、Q的变动而变动。当实际收入(Q)越高时,实际货币需求越大,同样,持币率k越高时,实际货币需求越大。若设定Q、k在短期内不变,则实际货币需求为一恒常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义货币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际货币需求
1、所对应的背景不同。
名义货币需求是持币者在当前价格水平下对货币的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在名义货币需求基础上剔除物价因素,以货币所实际对应的社会资源即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需求。
2、单位不同。
名义货币需求以货币单位(如“元”)来表示;而实际货币需求是在名义货币需求基础上剔除物价因素,以货币所实际对应的社会资源即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需求,所以没有具体的单位。
3、前提不同。
名义货币需求没有剔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实际货币需求是在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下才有的定义。
扩展资料:
最简单的名义货币需求表述式由I.费希尔的交易方程式演变而来,如下:
由于MV=PQ,因此有:后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P为价格水平,Q为一定时期由货币媒介的商品劳务量,V为同期货币的流通速度。
该式由I.费希尔的交易方程式MV=PQ演变而来,由于这是一个恒等式,左端为一定时期已实现的货币购买力,右端为同期所实际提供的商品供给总额,因此,名义货币需求的公式总是成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