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的散文的特点

写人记事的散文的特点

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得分率一般在60%以下,谁抓住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谁就抓住了高考的主动权,而写人记事类散文文本在高考中选用比率较大:2007年18套试题中,写人记事的13篇,达72.2%。其中记事的9篇;写人的4篇,有上升趋势,而江苏卷05年为社科论文,06年为写景状物的文本,07年为记事类文本,08年写人类文本的可能性较大。现就写人记事类散文的一般特点及阅读对策简述如下。 一、写人记事类散文的一般特点
散文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别。记人叙事类散文的特点,一是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如2007年湖南卷《忆刘半农君》,北京卷《湿湿的思念》。二是叙事可完整可零散自由灵活,以零散的居多,零散才见出散文“散”的特点。
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比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比例最高。
2005年全国卷Ⅲ第14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2.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抒发喜爱赞赏之情。
2007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2007 全国卷Ⅱ第17题: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答案: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 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4.反复:语意连贯,强化所抒之情。
5.引用: 用之议论更能深化主题;用之抒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典雅。 5.修辞综合应用
2007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二)表现手法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007年四川卷第15题: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答案: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2.描写。
肖像描写能以形传神语言,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个性特点;心理描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其思想,有时揭示主题;景物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有时可推进情节;白描能简洁传神;细节描写能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 3.烘托 即烘云托月的写法。
4.反衬:与烘托一样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5.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三)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
从叙述方式上看,插叙能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情节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使情节波澜起伏。补叙是补充解释,使内容完整、清晰。
从关键句段的安排上看,主要有篇首、篇中、结尾。篇首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篇中段落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的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恰当的议论点明题旨,画龙点睛;直接抒情淋漓畅快,一吐为快,间接抒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